yangxiaotie.com

贾松阳楷书《百家姓》收藏欣赏

贾松阳楷书百家姓-        [藏品简介]    贾松阳楷书《百家姓》,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10月。装帧:平装。开本:16开。

        [相关链接]    贾松阳,1936年生于河北深州,曾任北京人才艺术部部长、东海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顾问、中国民族书画院院士、中国松阳书画院院长、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1982年在北京中南海为精神文明创写巨笔书法“神”字;1985年在深圳西丽湖为改革开放创写巨笔书法“龙”字;1987年在河北石家庄为中外企业创写巨笔书法“舞”字;1989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为全国父老巨笔书法“春”字;1991年在秦皇岛松阳大师与著名画家王玮合为引青济秦创60米巨幅书画精品捐赠军民;1990年松阳大师集百名书画家为亚运盛会创百米巨作“亚运之春”捐献十一亚运会;1993年在山东黄河三角洲为胜利油田创写巨笔书法“洲”字;1993年在湖南韶山为毛主席百年诞辰创写巨笔书法“虎”字;1993年松阳大师与女儿著名画家王玮合为毛主席百年诞辰创百米书画“红日情”长卷捐赠韶山毛主席纪念馆;1995在河南郑州为弘扬民族文化创写巨笔书法“升”字; 1997年在河北天桂山为香港回归创写宽四十九米高九十七米巨笔书法“归”字;1999年在北京云佛为澳门回归创写宽五十六米高九十九米巨笔书法“佛”字。

        收藏感言:贾老自幼酷爱书画,几十年耽情于翰墨,上至二王、颜柳;下逮金农、郑板桥,潜心研求书画之真谛,曾拜著名书法家萧劳先生为师,并游历名山大川,踪迹遍于五岳,得天地之灵气,从而形成运笔流畅、气势磅确的艺术风格。其小楷工整俊逸、行书遭劲隽秀;力道合内,苍劲寓外;尤善左右开弓,双管挥毫;狂草如江河奔涌气势夺人,出神入化,堪称一绝,有“松阳狂笔”之美称。  (晓铁/藏品)

藏书阅览:沙舟《考释百家姓》收藏欣赏

3023709t4vKh0_n-        [藏品简介]    本书主要考释了《百家姓》中每个姓氏的起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姓氏的渊源和辉煌历史。从古至今,每一个姓氏都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来历,每一个姓氏都产生过许多流芳千古的名人。

        [相关链接]    沙舟,1943年生于广东阳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文史研究专家。历任广东省社会科院老专家工作室“中国百村”丛书客座教授、广州出版社“广东地志·村史”丛书主编,著有短篇小说《暴风雨前夕》,长篇小说《长河》、《爱河》等,先后被广州图书馆收藏。

        收藏感言:古有《史记志疑》,今有《考释百家姓》。民间流传之“老百姓”称谓源自“百家姓”,而百家姓则起源于史称“周初大分封”的时期,故周初的分封制是分辨“老百姓”与“百家姓”的分水岭。此书选择《百家姓考略》原文中今之常见的姓氏考释,其考释精确,对于文史爱好者开卷有益,读以致用。  (晓铁/藏品)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谢铁骊

谢铁骊       [藏品简介]    谢铁骊,江苏淮阴人,电影导演,历任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文工团团长、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系副主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中国影协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主席、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会长,执导《早春二月》、《暴风骤雨》、《知音》等多部电影作品,为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

        [相关链接]     第三代导演,指出生在1920年前后、活跃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一批导演,包括南北二谢、北影四大帅(水华、崔嵬、成荫、凌子风)、李俊、林农等。这代导演的电影生涯跨越了几个重大历史阶段,从“十七年时期”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这让他们的创作以及自己都成为大时代的注脚。第三代导演的骨干多由共产党培养,也都有较丰富的革命经历。

       收藏感言:老是,其社质,所执导的影片擅长挖掘人物心理、感情,极具艺术感染力。2005年中国电影界号称“南谢北谢”的两位导演谢铁骊和谢晋影金鸡奖,是他一,又的最高奖赏。(晓铁/藏品)

卡陵拉仨穗所角地

 卡        序号1064    卡:ka    姓氏来源:现行罕见姓氏,来源待考。姓氏名人:卡树彬 ,1970年4月生,山东省陵县人,曾任中国书画人才审定委员会高级创作研究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鸡西市中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东方书画艺术拓展中心主任。姓氏郡望:待考。  

 

 

 

 

陵        序号1065     陵:ling    姓氏来源:(1)伏羲氏裔孙,商代诸侯逢伯陵之后。(2)帝尧之子丹朱孙名陵父之后。(3)古代少数民族有陵鱼部族,子孙以族名为姓。姓氏名人:待考。姓氏郡望:南陵郡,今安徽池州市。

 

 

拉       序号1066    拉:la    姓氏来源:明朝时期,东海女真族拜嘉拉部落,以部落名称汉化为姓。姓氏名人:待考。姓氏郡望:辽东郡,今辽宁辽阳市。

 

 

仨        序号1067    仨:sa     姓氏来源:待考。姓氏名人:待考。姓氏郡望:待考。

 

 

 

浏览全文 »

陈罗庚隶书《百家姓》收藏欣赏

1-

        [藏品简介]    陈罗庚书《百家姓》,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全书共收录498个姓氏(其中单姓411个、复姓62个),作者通过临摹大量的汉隶经典,融合和吸取现代书家的隶法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关链接]    陈罗庚,1941年1月出生,江苏苏州人,笔名陈墨、罗翁,号真山愚翁、真山人,现为徐伯荣艺术馆名誉副馆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世界教科文组织艺术委员会执行委员。《百家姓》隶书作品符合大众审美趣味,深得大家喜爱,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艺术馆及收藏家、名人、爱好者收藏。

        收藏感言:陈罗庚钟情隶书,集隶碑之长于一体,不断从近代和现代著名隶帖中吸收精华,撷取神韵,作品端朴、典雅,秀丽、活泼,具有传统的庙堂气象和儒家的审美情趣。其一贯坚守宏门正道的传统书法艺术法则和法度,不偏不激,平和清静,广积薄发,在当今书坛的确难能可贵。  (晓铁/藏品)

藏书阅览:民国时期宁波汲绠斋书店《百家姓》收藏欣赏

宁波汲绠斋百家姓1-宁波汲绠斋百家姓-        [藏品简介]    宁波汲绠斋线装石印大字本《百家姓》,年代:民国时期。尺寸:20x13cm。品相:八品。

        [相关链接]    汲绠斋,创建于1821年,距今192年。“汲绠斋”取自《庄子·至乐》篇“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意思是“吊桶的绳子短,打不到深井的水”,书店主人借用其中含义,比喻知识蕴藏于书中,书是读不完的,就像是深井之水汲之不尽,而绠短者就是那些求知的读书人,若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不断来书店看书买书,汲取书中的知识之“水”。

        收藏感言:旧时宁波老字号书店有五家,分别是汲绠斋书局、新学会社、竞新书杜、文明学社、明星书局等,其中汲绠斋书局是最早创设也是最负盛名的。如今,现实生活中虽然水井已很少见,吊桶也成了文物,而当我从旧书摊上淘到这本书时,一种怀旧情结不禁油然而生,因为我从老字号书店招牌的背后感悟其到厚重的文化底蕴。  (晓铁/藏品)

为河北谷友创办《名片收藏报》致辞

        创刊寄语:谷友告诉我《名片收藏报》预计在元旦前夕出刊,让我写点贺词,这是一个让我兴奋且充满期待的任务。兴奋的是名片收藏队伍中又多了一位知己,可以比翼齐飞;而期待的是《名片收藏报》问世能否产生共鸣,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成熟需要经历方能煅造;灵感必须恬静才能捕捉。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成长,都需要过程的繁衍。真诚地希望《名片收藏报》本着图文并茂、务实求新,追求真实、质朴、专注与长远的办刊的原则,集百家之长,汇众人之议,不拘一格,与志同道合朋友一同交流收藏心得,分享名片收藏的精彩。新春即将来临,放眼尽绿、遐想无限。

        《名片收藏报》不奢望能与其他藏品刊物角逐攀比,相信谷友会用心地耕耘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份刊物,更是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寥寥数言,在此与各位朋友共勉,与《名片收藏报》共勉。  

                                                                                        武汉 杨晓铁 于东湖梨园 

                                                                                            2013年11月26日

        后记:11月27日谷友回复。杨老师好!拜读了您赐的《创刊寄语》激动万分!这也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我将尽全力把刊办好,来报答您和众集友们的期望。在此我代表《名片收藏报》向您表示衷心地感谢!(晓铁/文)

王长江楷书《百家姓》收藏欣赏

IMG_4749-      [藏品简介]    王长江楷书《百家姓》镜心共8张,尺寸:130*66cm。

      [相关链接]    王长江,字雪山,号德海,1956年9月生于浙江杭州,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开封国画院院长,中国金融美协副主席。其作品古拙朴茂、意味深远,荣获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大赛一等奖、北京迎奥运电视书画大赛一等奖、全国反腐倡廉书画大赛一等奖、“东方杯”全国中国画大展二等奖等一百多项大奖。         

     收藏感言:王长江遍习晋唐大家,古今融合,以画入书,书画合一,逐渐形成自己不激不厉、锋颖自然的洒脱书风。其书法造诣深厚,自成一家,一贯追求“偶然欲书”、“随意落笔”,“无意于佳乃佳”书写心态,作品中洋溢着一种率性而动的闲适感和抒写生活的快乐。     (晓铁/藏品)

一个为4万中华姓氏解码的遂宁人:陈历甫

        陈历甫,现年68岁,四川省遂宁市档案馆退休职工,迄今已从事中华姓氏收集整理工作40多年。2000年他收集编撰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上部完成,全书共220万字,收录了22000多个姓氏,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如今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辞典下部也已完成,陈老收录姓氏已 达40144个,写下400多万字。 该辞典对各姓氏的来源、发展变化、发祥地、人口分布和读音等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其中80%的姓氏收录有古今名人例举。这些姓氏无奇不有,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都是姓,拼音“H”、“T”也是姓,甚至连标点符号和拼音字母也是姓氏。在他收集的少数民族姓氏中,不乏7个字、8个字、9个字的姓,其中一个姓有16个字。2013年2月11日,陈历甫从华西都市报上搜集到了刚刚诞生的一个姓:赵贺,女孩全名叫“赵贺傲琪”,显然父亲姓赵,母亲姓贺,这个姓上了户口本、有了身份证,一个新的姓诞生了。

       目前这本书的上下两册均已完成,在这两本辞典里对13亿中国人以及各朝各代每个姓的来龙去脉,涉及的历史名人的姓都进行了艰苦的调查,每一个姓都有5个方面的信息:读音、写法、姓氏出现地点、历史名人以及姓氏的5种书法。还有一些连《康熙字典》上都找不到的字,竟然也是姓。“冚”(读密),浙江省有此姓氏。“芇”(读绵),郑州大学一学生的姓氏。四个繁写的马字(读驷),是河南某地区的姓氏。在收集现有姓氏的同时,陈老还收集了大量的古代用过但现在已停用的姓氏,比如“妇”姓,很有军事才能并统帅13000名将士的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姓妇。为此获得中国纪录证书鉴证委员会和中国纪录年鉴汇编委员会联合颁发的‘中国纪录证书’奖牌。

       编辑感言:中华名族从最开始的30多个姓(女字旁的姓如“姬”“娓”等姓显示母系氏族特征),发展到目前的4万多个姓,其中的消减增撤,每一个姓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姓氏是人类的根,祖先的魂,是生命信息注入的载体,是标识家族系统的符号,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古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姓,奴隶有名无姓,今天的公民充分享有姓名权,这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汉唐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姓氏文化空前活跃,当时已经有了500种左右的姓氏,此时国姓得到崇拜,刘姓、李姓激增。在社会动乱时期,封建社会“诛灭九族”的残酷统治逼迫人们换掉原来的姓,为了生存的需要隐姓埋名,比如石达开的“石”姓,改成了“莫”、“陈”姓;齐国国王陈宽的后代为躲避追杀,改成了“田”、“袁”、“胡”、“孙”、“王”等姓。姓氏的流转显示着历史的巨大进步,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姓氏文化灿烂辉煌,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同姓不一定同宗,同宗不一定同姓的姓氏文化特点,其演变的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今天人们研究姓氏,解读姓氏文化秘籍,目的在于促进民族团结,营造社会和谐,还原姓氏的真正内涵。 (晓铁/编辑)

中国姓氏遗传学家:姓氏作钥匙打开人类遗传奥秘之门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如果有人说,这些人人拥有、看似普通的姓氏,其实是一个个奇妙的基因符号,记录了中国人延续了五千年的生命长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我国姓氏遗传学家经过16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证实了这一惊人发现。这项被称为“姓氏基因”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的姓氏与遗传基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姓氏的传递方式与代表人类男性的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相同,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
当198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初次带入中国时,拥有五千年姓氏记录的中国人还没意识到姓氏与遗传基因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这位国际最著名的群体遗传学权威提议与中国大陆的科学院联合开展中国姓氏与遗传方面的研究,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到中科院遗传所的袁义达得以加入到研究中,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姓氏基因”研究生涯,也从此在中国开创了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姓氏基因”理论力图以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把姓氏作为生物学的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19世纪开始至今,西方姓氏遗传学家已经从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姓氏传递中找到了有关生命遗传的信息,但还远远不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许多国家,姓氏的传递历史不够长久,且不够连贯。

        “姓氏基因”研究还表明,同是汉族姓氏,却可从血缘上分成两大分支,以武夷山——南岭为界,南北两地汉族血缘差异颇大,甚至比南北两地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异还要大。这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了汉族只是文化上而并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整个汉族是在与少数民族的逐渐交融中形成的。

        编辑感言: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五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中国姓氏父传子的方式垂直而稳定,故姓氏形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位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姓氏基因”研究还表明,同是汉族姓氏,却可从血缘上分成两大分支,以武夷山——南岭为界,南北两地汉族血缘差异颇大,甚至比南北两地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异还要大。这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了汉族只是文化上而并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整个汉族是在与少数民族的逐渐交融中形成的。“姓氏基因”开启了人类遗传研究新通道,对文明起源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姓氏基因”所蕴含的不凡价值和前景,不可估量。  (晓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