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品简介] 陈罗庚书《百家姓》,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全书共收录498个姓氏(其中单姓411个、复姓62个),作者通过临摹大量的汉隶经典,融合和吸取现代书家的隶法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关链接] 陈罗庚,1941年1月出生,江苏苏州人,笔名陈墨、罗翁,号真山愚翁、真山人,现为徐伯荣艺术馆名誉副馆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世界教科文组织艺术委员会执行委员。《百家姓》隶书作品符合大众审美趣味,深得大家喜爱,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艺术馆及收藏家、名人、爱好者收藏。
收藏感言:陈罗庚钟情隶书,集隶碑之长于一体,不断从近代和现代著名隶帖中吸收精华,撷取神韵,作品端朴、典雅,秀丽、活泼,具有传统的庙堂气象和儒家的审美情趣。其一贯坚守宏门正道的传统书法艺术法则和法度,不偏不激,平和清静,广积薄发,在当今书坛的确难能可贵。 (晓铁/藏品)
4 12 月, 2013 in
姓氏藏品欣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宁波汲绠斋线装石印大字本《百家姓》,年代:民国时期。尺寸:20x13cm。品相:八品。
[相关链接] 汲绠斋,创建于1821年,距今192年。“汲绠斋”取自《庄子·至乐》篇“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意思是“吊桶的绳子短,打不到深井的水”,书店主人借用其中含义,比喻知识蕴藏于书中,书是读不完的,就像是深井之水汲之不尽,而绠短者就是那些求知的读书人,若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不断来书店看书买书,汲取书中的知识之“水”。
收藏感言:旧时宁波老字号书店有五家,分别是汲绠斋书局、新学会社、竞新书杜、文明学社、明星书局等,其中汲绠斋书局是最早创设也是最负盛名的。如今,现实生活中虽然水井已很少见,吊桶也成了文物,而当我从旧书摊上淘到这本书时,一种怀旧情结不禁油然而生,因为我从老字号书店招牌的背后感悟其到厚重的文化底蕴。 (晓铁/藏品)
29 11 月, 2013 in
姓氏藏品欣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创刊寄语:谷友告诉我《名片收藏报》预计在元旦前夕出刊,让我写点贺词,这是一个让我兴奋且充满期待的任务。兴奋的是名片收藏队伍中又多了一位知己,可以比翼齐飞;而期待的是《名片收藏报》问世能否产生共鸣,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成熟需要经历方能煅造;灵感必须恬静才能捕捉。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成长,都需要过程的繁衍。真诚地希望《名片收藏报》本着图文并茂、务实求新,追求真实、质朴、专注与长远的办刊的原则,集百家之长,汇众人之议,不拘一格,与志同道合朋友一同交流收藏心得,分享名片收藏的精彩。新春即将来临,放眼尽绿、遐想无限。
《名片收藏报》不奢望能与其他藏品刊物角逐攀比,相信谷友会用心地耕耘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份刊物,更是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寥寥数言,在此与各位朋友共勉,与《名片收藏报》共勉。
武汉 杨晓铁 于东湖梨园
2013年11月26日
后记:11月27日谷友回复。杨老师好!拜读了您赐的《创刊寄语》激动万分!这也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我将尽全力把刊办好,来报答您和众集友们的期望。在此我代表《名片收藏报》向您表示衷心地感谢!(晓铁/文)
28 11 月, 2013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王长江楷书《百家姓》镜心共8张,尺寸:130*66cm。
[相关链接] 王长江,字雪山,号德海,1956年9月生于浙江杭州,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开封国画院院长,中国金融美协副主席。其作品古拙朴茂、意味深远,荣获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大赛一等奖、北京迎奥运电视书画大赛一等奖、全国反腐倡廉书画大赛一等奖、“东方杯”全国中国画大展二等奖等一百多项大奖。
收藏感言:王长江遍习晋唐大家,古今融合,以画入书,书画合一,逐渐形成自己不激不厉、锋颖自然的洒脱书风。其书法造诣深厚,自成一家,一贯追求“偶然欲书”、“随意落笔”,“无意于佳乃佳”书写心态,作品中洋溢着一种率性而动的闲适感和抒写生活的快乐感。 (晓铁/藏品)
20 11 月, 2013 in
姓氏藏品欣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陈历甫,现年68岁,四川省遂宁市档案馆退休职工,迄今已从事中华姓氏收集整理工作40多年。2000年他收集编撰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上部完成,全书共220万字,收录了22000多个姓氏,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如今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辞典下部也已完成,陈老收录姓氏已 达40144个,写下400多万字。 该辞典对各姓氏的来源、发展变化、发祥地、人口分布和读音等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其中80%的姓氏收录有古今名人例举。这些姓氏无奇不有,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都是姓,拼音“H”、“T”也是姓,甚至连标点符号和拼音字母也是姓氏。在他收集的少数民族姓氏中,不乏7个字、8个字、9个字的姓,其中一个姓有16个字。2013年2月11日,陈历甫从华西都市报上搜集到了刚刚诞生的一个姓:赵贺,女孩全名叫“赵贺傲琪”,显然父亲姓赵,母亲姓贺,这个姓上了户口本、有了身份证,一个新的姓诞生了。
目前这本书的上下两册均已完成,在这两本辞典里对13亿中国人以及各朝各代每个姓的来龙去脉,涉及的历史名人的姓都进行了艰苦的调查,每一个姓都有5个方面的信息:读音、写法、姓氏出现地点、历史名人以及姓氏的5种书法。还有一些连《康熙字典》上都找不到的字,竟然也是姓。“冚”(读密),浙江省有此姓氏。“芇”(读绵),郑州大学一学生的姓氏。四个繁写的马字(读驷),是河南某地区的姓氏。在收集现有姓氏的同时,陈老还收集了大量的古代用过但现在已停用的姓氏,比如“妇”姓,很有军事才能并统帅13000名将士的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姓妇。为此获得中国纪录证书鉴证委员会和中国纪录年鉴汇编委员会联合颁发的‘中国纪录证书’奖牌。
编辑感言:中华名族从最开始的30多个姓(女字旁的姓如“姬”“娓”等姓显示母系氏族特征),发展到目前的4万多个姓,其中的消减增撤,每一个姓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姓氏是人类的根,祖先的魂,是生命信息注入的载体,是标识家族系统的符号,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古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姓,奴隶有名无姓,今天的公民充分享有姓名权,这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汉唐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姓氏文化空前活跃,当时已经有了500种左右的姓氏,此时国姓得到崇拜,刘姓、李姓激增。在社会动乱时期,封建社会“诛灭九族”的残酷统治逼迫人们换掉原来的姓,为了生存的需要隐姓埋名,比如石达开的“石”姓,改成了“莫”、“陈”姓;齐国国王陈宽的后代为躲避追杀,改成了“田”、“袁”、“胡”、“孙”、“王”等姓。姓氏的流转显示着历史的巨大进步,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姓氏文化灿烂辉煌,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同姓不一定同宗,同宗不一定同姓的姓氏文化特点,其演变的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今天人们研究姓氏,解读姓氏文化秘籍,目的在于促进民族团结,营造社会和谐,还原姓氏的真正内涵。 (晓铁/编辑)
18 11 月, 2013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如果有人说,这些人人拥有、看似普通的姓氏,其实是一个个奇妙的基因符号,记录了中国人延续了五千年的生命长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我国姓氏遗传学家经过16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证实了这一惊人发现。这项被称为“姓氏基因”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的姓氏与遗传基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姓氏的传递方式与代表人类男性的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相同,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
当198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初次带入中国时,拥有五千年姓氏记录的中国人还没意识到姓氏与遗传基因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这位国际最著名的群体遗传学权威提议与中国大陆的科学院联合开展中国姓氏与遗传方面的研究,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到中科院遗传所的袁义达得以加入到研究中,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姓氏基因”研究生涯,也从此在中国开创了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姓氏基因”理论力图以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把姓氏作为生物学的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19世纪开始至今,西方姓氏遗传学家已经从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姓氏传递中找到了有关生命遗传的信息,但还远远不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许多国家,姓氏的传递历史不够长久,且不够连贯。
“姓氏基因”研究还表明,同是汉族姓氏,却可从血缘上分成两大分支,以武夷山——南岭为界,南北两地汉族血缘差异颇大,甚至比南北两地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异还要大。这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了汉族只是文化上而并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整个汉族是在与少数民族的逐渐交融中形成的。
编辑感言: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五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中国姓氏父传子的方式垂直而稳定,故姓氏形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位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姓氏基因”研究还表明,同是汉族姓氏,却可从血缘上分成两大分支,以武夷山——南岭为界,南北两地汉族血缘差异颇大,甚至比南北两地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异还要大。这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了汉族只是文化上而并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整个汉族是在与少数民族的逐渐交融中形成的。“姓氏基因”开启了人类遗传研究新通道,对文明起源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姓氏基因”所蕴含的不凡价值和前景,不可估量。 (晓铁/编辑)
14 11 月, 2013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2013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首次100%确定曹操家DNA,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
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对外宣称发现曹操墓,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随后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研究。曹操本是生活在2000年前的历史人物,寻找他的DNA几乎遥不可及,而要把曹操后人与2000年前的曹操进行“亲子鉴定”,锁定曹操的DNA就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成立课题组,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曹操后人。专家组在全国各地采集了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包括夏侯、操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静脉血样本,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与此同时,韩昇教授还通过对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民间家谱等各种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找出曹操后代以及曹氏迁徙的线索。通过全面的梳理研究以及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DNA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目前找到的曹操后人有9支(其中6支有家谱记载),分别来自安徽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广东徐闻、江苏盐城、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这些家族共同检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染色体类型,因此在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真实的曹操后代。 浏览全文 »
12 11 月, 2013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甘肃,取
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首字而成,兰州为甘肃省会,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其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群山峻岭环抱,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故有“小江南”之称。据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甘肃十大姓氏为:王、张、李、刘、杨、马、陈、趙、魏、周。
据史料记载,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在甘肃生息、繁衍,古代传说中的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起源于甘肃西北。陇西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李氏发祥地,历史上名人辈出,如:汉代名将李广、唐太宗李世民、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及先祖都出自陇西,故有“天下李姓出陇西”之说,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甘南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甘肃各民族通过相互学习、相互融洽,姓氏发展经历了一个“分分合合,变化不定”的过程,历史上甘肃产生了单姓李、赵、杨、闫(阎姓的简化写法)和复姓上官等,消失的有风、冀、轩辕等20多个姓。如: 浏览全文 »
15 10 月, 2013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冯海涛,1966年8月生于河南扶沟,年少时听父亲讲述家乡的事情和先祖遗闻,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随着年龄增长开始对冯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产生极大的兴趣。1985年考入周口师专英语系,1987年毕业后赴河南上蔡县城关会镇中学任教,曽担任扶沟政协文史员,中国集报报分会名誉理事等职。1989年开始留意冯氏史料,2000年首倡“冯文化”并出版《冯文化通讯》,2001年改为《冯文化》或双月刊,出版至今。2004年当选周口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并成为《周口姓氏》编委。1999年创办“冯文化收藏室”,目前已有藏品数十种,上万件。
[相关链接] 周口姓氏,周口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美誉。约在6500年前中华始祖太昊伏羲都宛丘(今周口市淮阳县),在这里象天法地,画八卦,刻书契,制网罟,正姓氏,制嫁娶,以龙纪官,“王”天下,化万民,开中华民族文明之先河被尊为“人文始祖”。
收藏感言:河南扶沟县普通教师冯海涛,利用业余时间收藏和传播冯氏文化,并自费编印《冯文化》,创办冯氏收藏室。从韩国冯荣燮先生编印的《韩国冯氏大家谱》到鹿邑冯相臣的家谱,从版画家冯兆平先生的版画到素有“牡丹王”之称的冯梦白的水彩牡丹,还有有关冯氏的连环画、报纸、邮品,这些藏品让陋室熠熠生辉。按照计划,冯海涛还要编印《冯氏渊源》、《冯氏美文》、《冯氏轶闻趣事》、《古今冯氏名人》等,冯文化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晓铁/藏品)
12 10 月, 2013 in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作品:《鱼跃龙门》。材质:叶腊石(质地滋润,色彩美丽,硬度低,是一种极好的雕刻原料)。作者:朱理见,1970年生于安徽,艺名砢拙,其刀工精湛细腻,线条流畅,别具匠心;藝術上不辞勞苦,孜孜以求,有“铁笔一支,黄山独秀”之民间藝術家美称。
[相关链接] 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有,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鱼跃龙门,意指从一个物种进化成更高级的另一个物种,引喻人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功成名就。
收藏感言:我国古代石刻种类繁多,艺术家和匠师们广泛地运用圆雕、浮雕、地皮雕、透雕及线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本馆所藏《鱼跃龙门》镌刻清新自然,形神俱佳,动静结合,颇有生命感。正所谓“山无石不秀,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为藏馆增添了些许灵气。(晓铁/藏品)
11 10 月, 2013 in
姓氏藏品欣赏 |
欢迎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