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到明代则变化为辖今湖南、湖北两省。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江西填湖广”是发生在元末明初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大量江西人迁居到湖广(现今湖南、湖北两省),影响十分深远。据传朱元璋当皇帝后,各派系纷纷前往南京庆贺,他疲于应付,因而下令各路人马按顺序依次进京。当他听说有队人马到长沙时,便下令“歇息三天”,不料被误传为“血洗三天”,长沙地区因此遭到大屠杀,以至人烟稀少。多年后一对从江西过来的青年男女,来到长沙安居乐业,长沙人称江西人为“老表”,视江西人为亲戚。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多次移民浪潮,这点可从当年移民活动流传的:“走西口”、“闯关东”、“充军云南”等民谚中得到应证。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尤其乡村)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由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晓铁/编辑)
14 5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1 条留言
收藏,即人们对前人遗留下来的一些文化遗存进行有意识地珍藏与研究。据考证,今天人们管收藏叫古玩,是从乾隆以后开始的,又称作“文玩”,它记录着曾经的历史,具有玩赏性质,所以逐渐成为一个阶层的时尚。
自汉代开始,我国历代王宫中都收藏有珍贵的图书并设有“秘阁”,同时皇宫中还收藏着大量奇珍异宝、书画和工艺美术等珍品。到宋代,宋徽宗所收藏的古器物件多达6000多种,分别珍藏于崇政殿和宣和殿,欧阳修、赵明诚等都曾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三希堂”则是人尽皆知的书画宝库。当代,业内将收藏按类别分为:古今收藏、中外收藏、公私收藏,而民间收藏一直是一支重要力量。今天人们谈收藏,往往过多地将聚焦点放在经济价值上,从而忽略了藏品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藏品有三种价值: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有三个作用:即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众所周知,文物的经济价值不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后来人们赋予它的。歌德说过:“收藏家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人”,因为这种幸福和快乐是建立在收藏过程之中,收藏的过程赋予了藏家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时下,收藏品市场极度兴盛,媒体一刻不停地大肆渲染文物的升值空间,须知,文物是随着时代沧桑演变的,没有一个人可以一直占有一件文物,每件藏品都有生命,它的生命与收藏者的生命始终相伴。笔者认为:收藏其实是一种文化,无论是社会收藏还是个人收藏,客观上都是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成果的保护和延续。因此,各位藏家应通过收藏活动,努力提升文化修养和品位,注重对藏品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挖掘出藏品的欣赏价值。 (晓铁/文)
12 5 月, 2009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2008年,笔者从网上淘得清道光年间《百家姓》木刻印版,尽管年代久远,但“清道光十五年嵗在乙末仲春之月镌古鄘太山縣东郷皖文崋堂王氏藏版書”等字样清晰可见。经过笔者费心努力查考,现终于发现印版上“古鄘”遗址在今河南省新乡市。据史料记载:新乡有一个别称叫鄘南,最早用鄘字代表新乡这块土地,是在孔子删定为儒家经典的《诗词》中出现。而今新乡的文人墨客也常用鄘南二字来代言新乡,如“鄘南书院”、“鄘南书社”、“鄘南画院”、“鄘南旧事”等。那么,新乡人为什么把新乡称为鄘南呢?话题得引到距今3050多年前的一段故事。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在新乡这块土地上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牧野大战,这场闻名遐迩、以少胜多的战例从此被载入了史册,也正是这场战事,使商军大败,武王乘胜攻进朝歌,殷商王朝以纣王自焚鹿台而告终。牧野大战,武王灭商后,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来治理朝歌(淇县),武王又恐武庚叛周,分商都畿内地为邶、鄘、卫三国,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即“殷都以北谓邶,霍都监之;霍都以东谓卫,管督监之;殷都以西南谓鄘,蔡叔监之”。新乡地处殷都的西南,自然归鄘国所辖,所以后人把发生在这里的民情称为“鄘风”。鄘国存在时间不长,国号随着周公旦平“三监”而消失。但在西周的历史上却为后人留下浓浓的一笔。至今,卫、邶、鄘三国都城的遗址与故事仍在世界商周史学家的研究中。“三国”都城的详址在哪里?据《淇县志》记载:“卫都在朝歌东9.5公里的卫贤;邶都在朝歌北今汤阴邶城;鄘都在朝歌的西南。”《河南通志》卷五十一古迹也有“今新乡西南有古鄘国”之说。另有民国十二年(1925年)《新乡县志》载,“鄘国都城位于现新乡县大家店(代店、店后营)村周围……,在新乡县西三十三里,古鄘国也……”也就是说,古鄘国都城就在新乡市西大召营以北的两个村庄附近——代店村和店后营村,而且地域清楚。“古城遗址向北不过卫河,向西能看见获嘉的同盟山”。民国十二年的《新乡县志》卷二记载:“古鄘城在店后营普渡桥东绕大家店之南北”。按鄘国西阻太行、东邻卫、南跨河、北临邶当时的地理位置,也颇适中,则为古鄘城无疑,更为难得的是1978年在大家店西北挖出古城垛两个。
由此可见,把新乡称为鄘南可算是历史悠久,新乡作为古鄘国都城遗址已是不争的事实。 (晓铁/文)
7 5 月, 2009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中国人的姓名起源于夏朝,它包括姓、名、字、号、谥号,发展到今天,其中一些元素逐渐被淘汰。在封建社会,很多家族规范家谱用字,谁是第几代的,一说名字就知道。时下,不少孩子的名字出自起名公司,起名公司除了利用《周易》做幌子外,还利用生僻字这一“宝典”做起了“买卖”。
初为人父的呼和浩特市刘先生为给女儿取个好名字,找了家起名公司,没想到给孩子取了个既“大吉”又“大凶”的名字。年初,刘先生的女儿降生时,刘先生在呼和浩特一家起名公司花200元找了个“专家”,根据生辰八字取了“刘幽悠”这个名字,说是“大吉”之名。然而,从这家起名公司出来,刘先生经过路边几个算卦摊,觉得应该顺便征求一下“算卦先生”的意见。“算卦先生”却告诉他“刘幽悠”这个名字有“凶气”,并建议他交50元,给他女儿重新取个“吉利”名字。这下,刘先生犯难了:不叫“刘幽悠”,钱白花了不说,还有可能丢掉女儿未来的幸福;叫“刘幽悠”,对女儿不好该怎么办?实在是太闹心,一气之下,他把写好“刘幽悠”名字的纸片撕碎了。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原本不为“测吉凶”之类的迷信所左右,却往往在取名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编后感言:起名字是一门学问,如果能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和古代哲学等传统文化,又谙熟汉语言文字音韵学、美学、心理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问,起一个响亮、吉利的名字肯定乐在其中,但一个人的未来,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奋斗。名字仅仅是一种区别对方的符号,只要好听、好记、好写,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追求,方便交流就行。 (晓铁/编辑)
5 5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记载姓氏的文献典籍数不胜数。笔者经过几年不间断努力,现已收集《百家姓》古籍善本达30余种,相关书籍计150册;收藏各种不同姓氏名片达1000多张。凡所收姓氏名片均标注读音、姓源由来、姓氏名人、姓氏郡望,按照姓氏拼音方式排序编号,便于查阅查时一目了然。
北宋初年《百家姓》为史学公认之通行版,列“赵、钱,孙,李”等单姓408个。“万俟、司马,上官、欧阳”等复姓30个,最后以“百家姓终”结尾,共收姓氏438个。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该书是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人所编,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其成书和普及早于《三字经》,据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排列有讲究: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也既是《百家姓》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以“赵、钱、孙、李”开头是尊宋朝国姓为首,把吴越国姓放在其次。“孙”是最后归降宋朝的吴越君主钱 (忠懿)之正妃,“李”指南唐李姓君主。次句“周、吴、郑、王”乃吴越开国君主钱鏐(武肃)以下诸帝后妃之姓。 浏览全文 »
29 4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1 条留言
2009年3月29日,农历己丑年三月初三上午,晴空万里,惠风和畅,万众瞩目的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各界嘉宾两万多人喜聚盛典,拜谒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共同祈福华夏繁荣昌盛,共同祝愿世界和平和谐。为迎接此次拜祖盛会,经国家邮政局批准,郑州市邮政局印制了精美的《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纪念封,深受海内外拜祖嘉宾和游客的喜欢,昨日拜祖现场短短两个小时,2000枚纪念封就销售完毕。 该纪念封全套1枚,贴个性化邮票1枚。个性化邮票主图为“和谐”,附图为“轩辕黄帝”像,纪念封融合了黄帝故里祠、轩辕黄帝像、黄帝宝鼎等黄帝故里的代表性元素。纪念封被誉为“邮票的身份证”,拜祖大典纪念封介绍了黄帝出生、建功、立都于河南新郑的历史史实。新郑是黄帝故里,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地,人文始祖黄帝在新郑建立有熊国。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新郑就有三月三风后顶拜轩辕的习俗!拜祖大典俗指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大典。
编后感言:2009年农历3月初3,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成功举办,这是全球华人的一次盛会,大会围绕“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之主题,顺应了海内外同胞之愿望,是国脉所在、世人所盼、盛世吉言。 (晓铁/编辑)
31 3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我国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春、夏、秋、冬不仅是四季名称,而且也是趣味姓氏。据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获悉,我国春姓人数目前有2.8万人,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内蒙古、安徽、河南、四川五个省份,其他省份春姓人数均不足1000人。北京春姓人数为228人。“夏”是“春夏秋冬”四姓中最为常见的姓氏,我国有425万人姓夏(湖北是夏姓大省),夏氏因得姓很早,随着时代不断更替,散居广泛。统计显示,江苏省的夏氏户籍人口最多,为45万人,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河南也有大量夏姓人口。“秋”是个古老的姓氏,我国秋姓人口总数为2万多人。陕西省秋姓人口居全国首位,为4700多人,其次为云南和四川。“冬”是比较稀有的姓氏,我国冬姓人口仅为1.5万多人。安徽省冬姓人口最多,超过3000人,其次为云南省2700多人,内蒙古、四川、河北也有不少冬姓人口,人数均在千人以上。此外,我国有2265万多人名字里有“春”字,名字里含有“春”字的人占到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76%,而名字就叫“春节”的有1.3万多人。统计显示,春夏秋冬在我国皆是姓,一共涵盖400多万人。其中春姓人数有2.8万,夏姓人数有425万秋姓人数有2万多,冬姓人口仅为1.5万多人。从地域分布看,东北人对“立春”这个名字尤为喜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叫“立春”的人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二、四位。
另全国户籍人口中,有5547124人在公历1月1日出生,618人姓名为“元旦”,名叫“元旦”的有5659人;有1735人不仅出生在元旦,名字也叫“元旦”。在汉语中,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618名“元旦”中有284人户籍在西藏,146人在青海,84人在内蒙古,54人在四川。名字为“元旦”的5659人,分布较多的省份依次为湖南省831人,甘肃省580人,西藏507人,山西省443人,浙江省421人,陕西省412人。从出生的年代来看,1949年我国正式将公历1月1日确定为“元旦”后,名为“元旦”的人数明显增多。中国人习惯将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专家介绍说,“元旦”是中国古代的“土产”。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夏朝时候产生了“夏历”,就是现在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我国汉语中,“元旦”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形状。“元旦”之意就是“初始的日子”,即一年的第一天。“元旦”一词已经在农历(夏历)中沿用了4000多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采用公历即阳历纪年,并把1月1日叫“元旦”,这一天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欢庆新年。 (晓铁/编辑)
27 3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有人集邮,有人集钱币,但台湾男子郭智祥却是罕见的集“姓”迷,热爱收集怪姓的他,遇到怪姓之人就会问对方:“你的姓,可以送我收藏吗?”吓坏了不少陌生朋友。据了解,1954年出生的郭智祥,10多年来已经收藏了200多个华人的稀有姓氏,收藏的对象从邮友、亲朋好友、教会的姐妹、同事、报纸上的受访者,到电话簿上的陌生人都有,地点则从台湾到大陆,年纪从10几岁到90多岁。打开郭智祥的稀有姓氏珍藏本,里面有注音符号的ㄠ;有动物姓氏虎、燕、蚁;有自然生态的山、水、云、春、阳、朵、苗、沙、蒲;有金属姓氏银、铁、锁;复姓张包、申屠;还有强、接、谈、还、权、益、哈、但、公、司、向、望、策、买、束、老、井、全、东……,以及一堆不知道怎么念,得用计算机造字的怪姓。
“我收藏的第一个姓是‘要’”,郭智祥说,10多年前有位大陆邮友名叫“要可”,知道他是集邮迷,希望和他交换邮票,他要求对方设法证明自己姓“要”,一个多月后“要可”寄来一封信,附上他的身份证复印件,他才确定这世界上真的有人姓“要”,这封信点燃了他的好奇心,才开始收藏稀有姓氏。
集邮迷常要彼此交换珍藏邮票,一开始,郭智祥也是用邮品、电话卡跟邮友交换稀有姓氏的身份证复印件,后来嫌进度太慢,于是另外尝试翻黄页电话簿找怪姓,但因为坚持当事人一定要寄身份证复印件做收藏证物,不少人担心其中有诈而不愿配合,沙鹿就有一位姓“阵”的小姐,原先答应送他身份证复印件收藏,当他准备前往取件时,却因为对方的丈夫反对未能成功。后来,他开始接受其他的证明文件,从身份证、驾照、学生证、工作证、毕业证书、残障手册、跳伞中心会员证、作文比赛奖状,到医院的挂号诊疗收费单、银行对账单,统统都有。近来,有人劝他直接到博客去集姓最快,但他觉得网络世界真实性不足,宁愿慢工出细活。随着怪姓收藏越来越多,每个怪姓背后都包含一段曲折故事,郭智祥的亲朋好友感动之余,都成了他的义工,只要听到怪姓就主动“通风报信”。 (晓铁/编辑)
24 3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周末读报,偶见《人名诗》文章,不由使我想起曾在山东宁阳当兵时自创的一首“小诗”:
朋比皆爱武汉城
春风和煦骄阳艳, (王凤艳)
友谊树下命相连。(李友莲)
晚风吹送兰草香,(王凤兰)
腊梅傲立枝头雪。(向腊梅)
秀美嫦娥奔月去,(张秀娥)
超凡吴冈捧酒迎。(石超英)
君送桃花留英武,(熊桃武)
朋比皆爱武汉城。(刘比武)
当时只是为了消遣,以这种方式表达从湖北枣阳七方公社林场应征入伍时后与农友分别时的心情,所以未曾投稿刊载,现在读后方知这就是《人名诗》。
一次偶然,使我钟爱上了名片收藏,作为一种新颖别致的集藏活动,虽然名片不值钱,但通过它可以看出社会的变迁,尤其是老名片,有些地名虽已消失或改名,但这些名片记载着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无疑名片收藏为今后从事人名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一般的社会生活意义上看:“姓名”,可以是一个人的标志、铭牌、符号,由于历史悠久的缘故,它决非仅仅起着字音、字符的普通作用,而是具有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及幽深的历史内涵,附载着种族成因、民族迁徙、人文生态、性情生理等诸多方面信息。
比如为大家所熟悉的对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联内含有蔺相如、司马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四个古人名。
二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何。
联内含有鲁肃、樊哙、狄青、萧何四个古人名。 浏览全文 »
12 3 月, 2009 in
姓氏人名诗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河南灵宝市作为世界杨氏始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在华夏民族的众多姓氏中,发祥于灵宝并以灵宝为郡望的唯有东汉太守杨震代表的弘农杨氏,故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杨震曾开馆授学,桃李众多,被誉为“关西夫子”,所办“三鳝书堂”闻名遐迩。杨震之子、孙、曾孙皆为宰相,史称“四世三公”。杨震被后裔尊为弘农杨氏的开基始祖,他的家乡灵宝市豫灵镇的杨家村成为杨氏的发迹地和祖籍地。杨姓以弘农杨氏为主体,不仅成为汉族中的大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也是主要姓氏。
(1)云南南诏白族杨氏:南诏本称蒙舍诏,即唐初乌蛮六诏之一,居于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境,因地处其他五诏之南,又名南诏。开元中,其王皮逻阁统一六诏,迂都太和城,即今云南大理县南太和村。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境和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一带。白族杨姓,一直是南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他们在汉代是哀牢夷中的一支,自称九隆族之后。至唐代时,杨姓便上升为族中大姓之首,有53人为南诏国的重要官员。南诏灭亡后,白蛮族贵族杨干真于927年杀郑隆宜和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改国号”大义宁”,改元”兴圣”,在位8年,谥”肃恭帝”,成为当地的一个割据政权。在元代,杨姓为段氏总管的重臣,有22人名载史籍。明清至近代,杨氏依然长盛不衰。至今在云南喜洲地区,还有不少林庄聚居着许多白族杨姓,如寺上、寺下、中和邑、城北、大界南等村。他们为保卫和开拓祖国的西南边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辽宁辽阳满族杨氏:辽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这里住有满族杨姓。据《皇朝通志·氏族略》载,辽阳人杨绶宗,就是满族镶黄旗人。
(3)吉林昌邑区满族杨氏:昌邑区在今吉林省吉林市。据1934年杨锡绶等人续修的《杨氏谱书》载,这里的杨氏,原为汉人,原籍云南贵州府,迁居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康熙年间,携眷移居永吉州地方,耕种官地,因能尽数交纳所在耕地5年的额粮,经吉林将军、副都统等奏请,奉谕旨,遂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其中关于庚子抗俄名将(杨)凤翔的记载,有补于史书之不足。
如今,杨姓遍及灵宝城乡,成为该市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随着灵宝市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对外宣传的不断扩大,该市的弘农杨氏文化研究引起了各地政府和杨氏后代的普遍关注,杨家村的杨氏后人近年来修葺了杨震祠堂,来自世界各地的杨氏后裔先后慕名到杨家村寻根问祖,认亲归宗。 (晓铁/文)
11 3 月, 2009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