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封面《注音百家姓》收藏欣赏
[图书出版社] 群益堂
[图书品相] 九五品
[出版时间] 不详
[ 图书类别] 书影封面
(晓铁/藏品)
福建,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闽越国,福建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据史料记载,晋代中原各姓陆续南下入闽,主要聚居地从闽北向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流域发展,在长期的迁徙与定居中逐渐发展为聚族而居(笔者在福建永定振成楼林姓土楼前留影),成为富甲一方的海商家族。当时贵族有姓,百姓无姓,这种现象是福建姓氏的重要特点。
一、中原姓氏南迁入闽。从古籍上看,福建姓氏起源最早的是关于彭祖的传说(清代董天工《武夷山志》),说明至少在周朝,由于北方民族南下福建姓氏由此而生。春秋战国时期,在浙江地区的越族逐渐强盛,建立越国,越人进入福建境内,欧冶子为有史可证的最早姓氏,后越国被楚国灭亡,部分越人在越王族率领下来到福建,同闽族融合而成闽越族,首领驺无诸建立闽越国,有驺姓、刘姓和吴姓等,中原姓氏逐步在福建产生发展。后汉武帝灭闽越国,徙民于江淮间,闽越人口顿减。 浏览全文 »
序号945 图:tu 姓氏来源:(1)颛顼之师有绿图,后代以其名为姓。(2)元朝蒙古族伯克图部,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姓。姓氏名人:图思德。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大臣。姓氏郡望:待考。
序号946 腰:yao 姓氏来源:(1)古人指自身的腰部位为姓。(2)古字“腰”与“要”两者通用,为同一姓。姓氏名人:腰加诰。明朝时河南尉氏人。姓氏郡望:待考。
序号947 尧:yao 姓氏来源:帝喾少子,姓伊耆,名放勋,号陶唐氏,谥号尧,史称唐尧,其后世子孙遂以祖上谥号为姓。姓氏名人:尧暄。北朝北魏臣,字辟邪,本名钟葵,孝文帝始立三长,令其为东道十三州使,从征及出使检察三十余次,皆有克己奉公之称。姓氏郡望:河间郡,今河北献县。
序号948 宜:yi 姓氏来源:周灭商后,将宜地(今江苏镇江附近)封给泰伯之孙,称宜侯,后代为感恩,遂以封邑为姓。姓氏名人:宜兆熊。雍正对其很赏识,称“一字不识,但操守尚优,心术亦正,蔼然有忠爱之诚”,曾任职史部尚书。姓氏郡望:巴西郡,今四川阆中。
在芸芸众姓之中,有竹字头的“符”姓,也有草字头的“苻”姓,其实这是两个姓氏,符姓系承姬氏,苻姓源自蒲氏
,貌如虎贲,却经常被人混为一谈。根据《姓纂》记载: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后代遂以“符”为姓。依照《晋书苻洪载记》记载,苻姓则是由蒲氏所改。前者得姓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后者则始见于距今约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虽然符、苻二姓的源流和得姓时间各殊,但如果往上推溯则都属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子孙。
编辑感言:解放初期,国家施行文字改革,推广简化字,苻姓因此改为符姓或符姓改为付姓,其中河南省太康县符草楼乡在正式公文及场合被写为“付草楼”,后世子孙改为付姓。(晓铁/编辑)
“稂”(láng)姓,在《中国姓氏统计》公布的新百家姓中,没有它的踪迹,稂字在字典里面表示一种草木。虽是稀少姓,但据公安户政名门部门统计,在株洲“稂”姓有145人。“这个姓好奇怪,这个字是跟良好的良一个读法么?”,“你不是汉族人吧?”23岁的稂丽每逢介绍完自己,被人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两句话。稂丽说,直到上小学才发现“稂”还是个稀奇姓,因为连老师不知道这个字读什么”。从上大学开始,她就慢慢研究起自己的姓氏,对于姓氏起源,稂丽说,稂姓起源于朱元璋的后代谷王朱橞,当年他图谋造反,后被废为庶人,贬到今湖南衡东一带,赐姓为稂,意为危害朱家的恶草,只是这个传说并没有经过考证。为此,稂丽向爷爷求证,爷爷告诉她这个姓氏可能起源于一个叫‘穰苴’的大司马,最初的写法是‘穰’,后去繁存简,渐渐将“襄”改写成“良”,变成现在的“稂”。一次回老家,稂丽发现很多村民的凳子上、桌子上都写了一个“穰”字,这一细节印证了爷爷的说法。
编辑感言:“稂”作为姓氏,读“láng”,而不读“yàng”,虽然韵母一样,但声母发音不同,在中古音转化为普通话的过程中,“稂”统一规定读“láng”,之所以还遗留“yàng”读法,是由于受当地方言影响,再加上口耳相传的原因,因此并没有“yàng”这种读法。 (晓铁/编辑)
壬辰清明,浙江临安市首次在钱王陵隆重公祭吴越国王钱镠诞辰1160周年。整个祭祀活动按照中华传统仪式进行,良辰吉时,祭典开始,击鼓撞钟、贡祭品、奏祭乐、恭祭文、奉祭舞、敬清香、诵家训、献花篮等,穿戴唐代衣服的礼兵抬起牛猪羊三牲及祭品一丝不苟;广场上铺着长长的红地毯,临安水龙、十八般武艺、《还乡歌》等临安民间艺术表演相继登场;《还乡歌》为钱武肃王50岁衣锦还乡时创作,这次由《梁祝》主创者之一何占豪作曲,曲调热情欢快,意境高远深邃,让人赞不绝口。专程从美国前来祭祀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钱煦以及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钱伟长之子钱元凯、钱三强之子钱思进等宗亲,将一炷炷清香,小心翼翼地插入宝鼎香炉;敬香后,钱文忠宗亲激情满怀地带领500余位钱氏后裔诵读《钱氏家训》,表达了钱王后裔对祖先的崇敬。
编辑感言:钱王后裔名人辈出,这同钱王“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忠厚传家”等遗训有关。钱镠是个传奇人物,以“民为社稷之本,土乃百物所生”为治国理念,实施保境安民,轻敛薄赋,捍海筑堤,浚湖治河等治国举措,使吴越国物阜民丰,独享太平与繁华,成就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一部北宋流传至今的《百家姓》开头便是“赵钱孙李”,赵家是皇帝,钱姓排名第二,说明当时百姓拥戴钱王和平统一祖国的决策,因此钱王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盛世祭典将永远激励海内外华人发扬爱国、创业的传统,为中华民族复兴再立新功。 (晓铁/编辑)
据《重庆晨报》载:从2000年开始,重庆福利院为无名的孤儿起名时取“渝”姓,据工作人员介绍,来福利院的孤儿分为有名和无名两种,父母留下纸条的,就保留原姓和原名;而无名的就取“渝”姓,如渝河洋、渝浩景等;有些姓则跟送来人的姓,也可跟着院长、老师、工作人员姓。之所以为孩子取“渝”姓,主要是因为“渝”代表重庆的意思,一方面让孩子永远铭记党和政府的温暖,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家庭幸福感。
编辑感言: 福利院的孤儿,尽管大都是因为疾病而被父母遗弃,但在这里他们有了自己的姓氏,在福利院重新得到温暖,健康幸福地成长。据了解,其他省市的福利院在给孤儿取姓时有的采用“国”、“党”、“福”、“华”等姓,笔者认为,这样做容易使其身份标签化,让人从姓上联想到其身份。因此,建议福利院为孤儿起名尽量选用《百家姓》中的常见姓,而慎用带有“政治色彩”的姓,以体现人文关怀。 (晓铁/编辑)
地址:宜兴市阳羡东路242号
电话:0510-87661777
编辑感言:以“百家姓”主题命名的饭店,在宜兴无论是菜肴还是环境,都算得上有档次。店内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烹饪上讲究火功,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口味平和。主营的淮扬菜和粤菜,淮扬菜风格雅丽,形质兼美,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粤菜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特色菜有东坡肉、花江狗肉、黄金椒鱼头、南瓜蹄筋、广式月牙骨等,深受食客的喜爱。 (晓铁/编辑)
没有准确的史书记载,也没有可考的证据文物,靠的只是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湖北云梦县胡金店镇万家庙村民却对“活着姓万去世姓刘”的祖训深信不疑,因为这一习俗已经流传了若干代。万家庙村不足千人,村里无一杂姓全部姓万,而周围方圆数里却很少有人姓万,活着姓万去世姓刘,嫁出去的姑娘则不受此约束,对此万家庙人自己也无法解释清楚。上年纪的老人记得,原来村里有个大祠堂,里面供奉着祖宗的牌位都姓“刘”,然而祠堂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坏殆尽,无迹可寻。
据村民们讲,他们传承的依据主要是两个忠贞的传说:一是东汉末年曹丕篡汉后,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开始在曹氏帐下听命,为以绝后患曹氏找出借口对在朝当官的刘姓一律斩首,没当官的“移民三族”,为保全性命刘氏族人一夜之间全部改姓了万,相当一部分人躲过一劫。二是明朝末年,刘邦后裔中有一位在朝中当一品官,后来大明皇帝以谋逆篡位为名,将其家族诛杀,一些族人为了活命改姓万。两则传说虽然叙述不同,但大意相仿,都是说刘家的先人在以前混得不错,后迫不得已被迫姓万,但为了保持气节“生降死不降”,一旦咽气归西,祭文、墓碑及牌位上必须写刘姓。
编辑感言:在我们身边的确有许多奇闻趣事,奇人绝技,奇风异俗,刘姓被迫改姓万,虽然这个习俗目前无法考证,但可以想见当时连活命都困难,没有族谱或其他文字记录也就不难理解。这正是:云梦奇俗轶事,华夏人文风情。忠贞流芳百世 ,气节世代相传。 (晓铁/编辑)
在陕西咸阳市泾阳县北端与三原县交接处,有一个奇特的小村庄,地图上标注为“埝口五”,该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都拥有一个罕见的姓氏“第五”,被人称为第五部落。这个姓氏排在《百家姓》的最后一句“第五言福,百家姓终”,令第五家族深感荣幸的是该族在光武帝时出过一个清官第五伦,第五家族后裔,将第五伦视为自己的祖先,并为其修祠堂,年年祭奠,香火不断。
据考华夏以序数做姓氏的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排到第八,而现在仍存在于世的只有“第五”姓氏,其他序数姓氏已转为他姓,后继无人,所以有人将第五姓比作姓氏中的“大熊猫”,意为“国宝”。第五家族的后裔解释说,他们的祖先是跟随荆轲去行刺秦王的勇士,行刺失败后随行的5位勇士为了躲避追杀,分别改姓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传承了多年的第五家谱现已失传,只留下这个家族古老姓氏的神秘传说。有关第五姓氏来源的另一种说法:楚汉战争之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为了消除各路豪强的残余势力,决定将战国时比较强盛的齐、赵、楚、魏、燕、韩六国国王的后代和豪门10万多人迁徒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定居,其中田姓族大人多,不易迁徒,刘邦便以排列序数做区别,分列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迁者为“第一氏”,以此类推至第五,这便是“第五”姓氏的由来。唐朝时,第五家族中的一支迁到今咸阳市泾阳县,第五姓氏的根就在埝口五村。
编辑感言:“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家谱不仅记载了一家一族的渊源和发展,兴旺与衰落,同时也反映出族人拥有家谱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五家族的家谱失传,的确是个遗憾。 (晓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