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片收藏视角看姓氏的地域分布
笔者业余爱好收集姓氏名片,目前已累计收集到不同姓氏名片1100多种。2008年曾愿望收集2008种不同姓氏的名片,可由于时间紧迫,对难度预计不足,最终未能如愿,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尽管如此,收集4000种姓氏名片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止。当闲暇之余,浏览整理好的名片册时,其中的乐趣旁人无法感受,尤其当意外得到一枚罕见姓氏名片时,那种喜不自禁的滋味着实令人陶醉。
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万多个姓氏,其中3000多个沿用至今,而经常使用的仅有500个左右。1978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北京等7大城市的姓氏使用情况调查披露,北京市有姓氏2225个,上海市有1640个,沈阳市有1270个,武汉市有1574个,重庆市有1245个,成都市有1631个,7大城市姓氏合起来统计共有2694个。198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处对全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分省区抽样调查,共抽查174900人,得到姓氏737个。两年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也对这些普查资料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抽查537429个汉族人,共发现姓氏1066个。至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又利用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国六大方言区570822人进行统计,得到姓氏1086个。上述3次抽样调查所得姓氏合在一起,共有1436个。造成这种姓氏较少的原因主要与抽样有关,被抽的人口比例不大,无疑有大量的姓氏因为没有被抽样而遗漏下来。从已知的姓氏统计资料看,各省市自治区所使用的姓氏都在1000个以上,但这些姓氏的使用频率和拥有的人口情况十分悬殊。若将我国以长江为界分作南北两大区,对比姓氏的使用情况发现,南方区的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9省区,大姓人口多寡和排列顺序与北方区有明显不同。如仍以上述抽样调查资料为例,南方区的三大姓依次是陈、李、张,所占人口比例分别是7.1%、6,9%和4.8%;而北方区则以王、李、张为三大姓,所占比例也分别是8.6%、8.4%和8.0%。由此可见,南北三大姓中只有李、张两姓一致,其第一大姓各不相同。不仅如此,即使是南北相同的李姓,在地区分布上仍不平衡,南方区的频率也仅占北方区的二分之一。同样,张姓虽在南北两区中均列第三位,但北方区的频率是南方区的两倍。这种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在其他姓氏中也有反映。如陈姓是南方区的第一大姓,也是广东省的第一大姓,其仅在广东省的人口比例即达10.5%;而在北方的黑龙江省,比例只有2.6%,仅为广东省的三分之一。又如,北方区的赵、孙、马、刘等姓比例显著高于南方区,而南方区的林、黄、朱、吴等姓则高于北方区,这些均从名片收集过程中得到印证。
通过收集、整理、分类名片发现,各省最为集中的姓氏分别为:广东梁、罗、赖姓;福建陈、林、郑姓;山东孔姓;江苏徐、朱姓;浙江毛、沈姓;广东黄、韦、覃姓;云南李、徐、杨姓;四川何、邓姓;甘肃高、马姓;河南程姓;河北张姓;山西郭姓;内蒙古王姓;安徽汪姓;江西胡姓;湖南谭姓;陕西赵姓;贵州吴姓等。在这些姓氏中较为特殊的只有周姓,各省分布都较为均衡。造成地域分布状况的原因,除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外,还有民族融合等诸多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各姓氏的人口数量和地位也随时在发生变化。如王姓198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所作的统计中是第一大姓,但到1986年中国科学院统计时则退居第二位,至1990年人口普查时,王姓又跃居第一位。此外如张姓,在近年所作的各种统计中均居第三位,但由于其人口增长很快,学者预言,张姓将来可能超过王、李二姓,跃居百家姓第一位。
如上所述,我国人口姓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其未来发展趋势是,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小姓人口越来越少。从已收集到的一些小姓名片看,一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姓、怪姓,大都存在于某一地区或乡镇,有的姓氏来源无据可考,如:湖南桃源县的“璩”姓;辽宁沈阳“皓”姓;浙江余姚“众”姓;陕西彬县“叱干”姓;江苏武进“莳”姓。而对一些已经知晓的“稀、奇、古、怪”姓氏,苦于当事人没有印制名片,所以只能“望洋兴叹”,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晓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