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忘年交——缅怀吕植华老师
我和吕植华老师相识20多年,但彼此以“忘年交”相称不过几年的时间。
1992年,我从武汉铁塔厂调入湖北省电力公司多产业部工作,因为喜欢文体活动,有幸认识了吕植华老师。后来知道他是中国电力书法协会第一屆主席、中国水利电力书法研究会会长,在电力系统是位名副其实的名人。与吕老师相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虔诚通达的谈吐,温文尔雅的文人风度。吕老师自幼喜爱书画,其书法自成一体,字画相顾,内涵深厚,丹青写意,飘逸洒脱,意韵十足。作品曾多次参加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电力文联、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武汉市书法家协会、武汉市美术家协会等级别展览,被有关刊物、报纸、专集发表与收录。退休以后仍然坚持习文弄墨,常以“舞墨守浅池,兴时才握管;黑白相间趣,自知有苦甘;既然误入伍,莫畏书道难;忙里偷学步,妄狂留几篇”自勉,这也是他人生心路历程的自我写照。
记得2009年8月,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播放专访我的视频《小名片大乾坤》,第二天在办公楼遇见吕老师,他说“昨天看电视知道你喜欢收藏,没有想到名片可以这样玩”。当得知我收集名片时间不长,便鼓励我“这个爱好很好,起点低,投资少,以后我会帮你留意名片”。过了一周,吕老师来到我的办公室递给我一摞使用过的名片,其中一张名片,正文为“湖北省老河口供电局张涌波局长”,名片背面印有“企业精神”:安全经济、优质服务、团结奉献、电力先行。企业作风:严肃、严格、严密。经营宗旨:人民电业为人民。优质服务:超前服务、功能服务、效益服务、跟踪服务”。这张名片属于上世纪80年代,是企业服务意识在当时的一种真实体现,作为电力人能够得到这张姓氏名片令人喜不自胜。
2013年春节刚过,我因筹备“百家姓收藏馆”装修,想请吕老师写幅《百家姓》。我知道吕老师有个习惯爱和几位退休职工在食堂门前聊天,于是早早来到食堂等候。见到吕老师说出想法,吕老师握着我的手说“《百家姓》版本很多,你需要哪一种?不过,我最近身体不太好,缓些时间行吗”,我说“不急,等老师身体好些按照宋代版本写吧”。第一次向吕老师开口,便得到欣然应许,老师的热情令我兴奋不已。说来也怪天天在食堂过早,一年四季吃厌了,而那天的早餐却吃得特别香。
时隔半个月,接到吕老师的电话,“你要的《百家姓》我已写好,抽时间来家取吧,我还有几张名片给你”。虽说老师的来电在意料之中,但当听到老师的声音我却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
3月8日,我约同事小毕一同前往吕老师家。在一阵寒暄后,吕老师带我们来走进工作室,只见书桌上摆放着写好的《百家姓》全文。吕老师说:“昨天感觉身体不错,晚饭后花了2个多小时完成,算是给你交差了”。我连忙回应道:“老师谦虚了,能够求得老师的字,三生有幸,我将作为镇馆之宝珍藏”。这时候,吕老师的老伴给我们倒水,她说:“老吕年事已高,很少在写长篇大作,《百家姓》500多字老吕一气呵成有点吃力。他说是帮“杨小姐”写的,今天我才知道是杨晓铁”,老伴的话引得大家一阵欢笑。“今天还有几张名片给你,一张是时任湖北省电力局局长时的马秀山名片,另几张是我不同时期的名片”。接过吕老师递过来的名片,我发现马局长的名片的确罕见,名片上除了印制姓名外,还有法人印章,应该是独一无二。吕老师说“这几张名片虽说不是很珍贵,但你绝对没有”。
经查阅电力史志等相关文献,得知:马秀山,1929年生于河南省新密县刘寨乡西马庄村。1949年9月加入共产党。1954年任中南电管局人事处干部科主任科员。1958年任武汉电业局人事科长、组织部副部长。1960年任汉口电厂党支部书记。1963年任武汉供电局副局长。1983年9月任湖北省电力局党组书记兼局长。
吕老师的名片一张简洁明了,“湖北省电力局工会宣教部”年代与马秀山局长的名片同时期。另一张为异型名片,正面除印制职务、单位电话、邮政编码外,亲笔题写的姓名,极具个性,一看就是书法家的名片,体现了名片主人的人格魅力。
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临别时我特意请小毕用手机帮忙照张合影,没有想到这张照片现在成了永恒的纪念。
和吕老师从相识、相知到相交,老师为我做了很多事,帮了很多忙,我却没有请老师吃一顿饭,老师的人品让我敬畏。如今斯人已去,往事历历在目,老师的陨落,使我失去了一位我非常敬重的长者。虽然老师驾鹤西去,但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他的道德风范,都将成为我终生的楷模,永远留存在心中。
谨以此文祭奠老师的在天之灵。 (晓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