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姓氏源流探究之陕西篇

古城墙        陕西,简称“陕”或“秦”,省会古都西安,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全省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3775万,下辖10地级市,其中西安、宝鸡两市城市人口过百万。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雍州、梁州所在地,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墓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陕西不仅有三项九处世界遗产,分别为长城、秦始皇兵马佣、达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大明宫、末央宫、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而且姓氏文化积淀深厚,是华夏姓氏发源的重要集聚地之一。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1953年西安城东发现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宝鸡市法门寺)和黄帝(生于武功县)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地。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源于华山)。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些都足以证明陕西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对于“姓氏起源与陕西地区的关系”现今权威专家公认:陕西是很多姓氏的起源地,比如“周”、“秦”姓氏从字面上看就很容易使人与“周朝”、“秦朝”联系起来。从历史学和汉字学的双重角度看,作为周秦汉唐绵延长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岐山、韩城等地都与姓氏起源密不可分。几千年来这里曾迁入大量外来人口,周、汉几代都曾把天下富户集中到关中,汉武帝一次就将全国7万户30万人迁到兴平,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些姓氏逐渐发源并繁衍下来,加之历史上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数民族的归化,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姓氏。

        一、源于封地的陕西姓氏

        周、姬、姜、秦姓:周姓起源于“周原”,而周代的两大姓,姬、姜,自然也起源于这里,同理秦姓起源于陕西,古称“秦地”。

        杜姓:周宣王时,将土地封给一个将领,人称“杜国”,子孙以国名为姓。也有学者认为,杜姓起源于善于造酒的杜康,所以长安以及白水都被认为是杜姓起源地。

        毛姓:武王灭商后封其弟于毛地(今岐山县一带),汉代时一支毛姓氏族从中原迁到江西,元朝又迁到云南,明代迁到湖南。

        梁姓:周朝时期有梁国(今韩城),后裔以国名为姓。

        党姓:唐代后期,北方党项族的一支迁到陕西,子孙以民族的名称为姓。

        何姓: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一支,因一位将军被封地于何地,家族遂以何为姓。

        二、源于战乱的陕西姓氏

兵马俑        据史料记载,合阳在宋代以前主要姓氏有王、李、雷、张、白、康、车、杨、刘、党、马、赵、秦、乔、范、魏、朱、孙、曹、梁、贺、郭、成、贾、宋、田、侯、吴、姚、吕、商、何、屈、行、邓、肖、陈、卢、管、同等,元朝末年.因战乱和灾疫使关中成为“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地域姓氏大减。合阳位于陕西关中东部黄河岸边,民间腆谱、墓碑和祠堂碑文都有明洪武、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处迁民至合阳,其中王家洼乡有何、姚、刘、王姓;百良乡有马、房姓;杨家庄乡有杨、自、康姓;同家庄乡有同、乔姓;知堡乡有聂、李、党姓;伏六乡有张、曹、秦姓;坊镇乡有宋、贾、颜、孙姓;东王乡有谢、同、申姓;新池乡有屈、安姓;路井镇有郭、赵姓;家庄乡有梁、肖姓;王村镇有吕、辛姓;皇甫庄乡有魏、邓、皇甫姓;防虏寨乡有解、件、冯姓;甘井乡有彭、陈姓;平政乡有席、李、范姓;城关镇有高、车等姓。明、清期间,又有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四川、甘肃等省,迁居集镇经商、作工者,其中有马、蒋、郭、孙、胡、姚、张、吕、苏、肖、吴、王、裴、睦、么、同等。

        王姓:系殷王子比干和周文王第十五子比公高的后代。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县)。本县新池乡韩庄村王姓宗谱载,其始祖王镇为大宋元帅兵部尚书,河南省豫州华阳镇人。北宋末年因不满朝廷遂弃官外出,携带家眷,报转定居于韩庄.村。后分支于油王、南社、黑池坡、岱堡、西吴、张家庄、陌东、阳西、文王、北长益、南长益、上洼、杜家源、太册等百余村,相传三十多世。
        李姓:相传李姓的始祖为皋陶,是帝少昊的后裔。皋陶在古帝尧手下主管司法,官名为大理。其子孙世袭大理职务,被人称为“理氏”。商朝末年,子孙理征因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得罪暴君商封王而被处死。理征之妻契和氏带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母子俩一路逃命,摘取路旁的李子充饥。为感谢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便决定改姓“理”为“李”。本县百里坊、李家坡李姓宗谱载,始祖李公,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入。分支有顾贤、王村、行家庄、南顺村、姚家庄、孟庄等30 余村。
        雷姓:相传黄帝有个臣子雷公,他的后代称雷氏,望族多居冯诩郡(今陕西大荔县)。合阳属冯朔郡,姓则同一。本县城关镇南庄头村雷姓家谱载:“合阳雷氏均出宋太师德孩(合阳人)之后。而吾族在南庄头者,已分支于西郭村、贺捡、北渠西、王善庄、紫光村等处”。全县雷姓已达百余村,相传38 世。
        张姓:相传黄帝第五子青踢生挥,是弓的发明者.挥因此被封官,为“弓正”,并赐姓“张”.其后望族居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分支于山西洪洞县。元末,迁至本县西雷、萃野、运庄、张家庄等70 余村,相传23 世。
        杨姓:相传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肿字叔向,为著名贤臣。其封邑在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其子食我以杨为姓。明洪武年间,迁至本县杨村和杨家庄。分支50 余村,相传24 世。
        刘姓:相传帝尧姓伊祁.其子孙有一支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以居住地命姓为刘。本县临河村刘姓宗谱记,始祖兄弟6 人,辗转山西洪洞县,至明洪武元年(1368 )迁至此地.
        党姓:夏后氏之后裔,原居晋南或黄河中游西岸。后为西羌别种,盖为汉时党项族。东晋时,姚获割据秦川,党耐虎将军率族众东进,驻镇冯翔郡‘今大荔县),遂取部落名首字为姓。后部分子孙辗转山西平旧府洪洞县。本县孟家庄党姓宗谱载:“吾合党姓颇多。其分布约在百村以上,有数大支自称祖辈来自同州,然吾族始祖党氏圭公,为洪武进士,明初自洪洞迁合阳.初渡河,居灵泉村,后圭公弟(已失其讳)原居此村,圭迁至孟家庄”。其后裔分支有东凤、行家庄、马家庄诸村,瓜贬繁衍六百余年。
        马姓:战国赵王子赵奢之子孙以封地马眼君取马为姓。马姓望族居扶风郡(今扶风县)。本县西马村马姓宗谱记:“始祖为扶风人,自唐陪戎校尉居此”。辜村马姓宗谱载:“明洪武年间自扶风迁至合阳萃村者有吉龙、吉虎、吉忠、吉信兄弟四人,后吉虎之子宋极后裔居马家庄诸村”。
        赵姓:相传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叫造父,因其献马平叛徐僵王造反有功,周穆王赐予赵城(山西洪洞县北),从此造父的子孙便称赵氏。望族多居天水郡〔 今甘肃通渭县西南)。本县雷庄村赵姓宗谱载:赵门始祖梅氏,因避灾难携带九子一侄于明洪武五年(1372 )来居此地。
        白姓:远古部落首领炎帝手下一个叫白阜的人,疏通水道有功,其子孙便以白为姓。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其子孙部分辗转太原。明洪武年间,迁入本县。据白家洼村白姓祠堂碑文记载:“始祖白公,因战乱于元末自山西平阳府迁至此村”。子孙分居马庄、高家龙捞、休里、南太册、北太册、伏蒙村、白家屹塔等,相传23 世。
        车姓:汉丞相田千秋,乘车入朝号车丞相,子孙以车为姓,望族多居京兆郡(今陕西长安以东)。本县新池村车姓族谱载;元祖从善,字登如。元末自山西平阳府石州县迁于本县仙宫、官庄。后长子车挽迁移新池,次子车辆移富里坊,三子车抵移南渠西,四子车辅原居官庄,子孙又移居车家河和郭村等。
        康姓:周公旦平“三监”,封小弟弟叔于殷墟建立卫国,因其治国很有成效,庶子以谧号“康”为姓。望族居京兆郡。本县康姓祠堂碑文记载,始祖兄弟5 人,于明永乐年间,由河南汲州迁至合阳。后裔分居于县城东街康家后地巷、西街洞子巷、张家巷和康家坡、马庄、汉村河、申东、灵井、渠西、沟北、辛庄、苹村等48 个村庄,传19 世,达五百余年。

        三、罕见稀少的陕西姓氏 壶口留影- 

        民国29 年〔 1940 ) ,直、鲁、豫三千余名难民和1963 年朝邑六千多名移民迁入本县,姓氏有所增加,出现了欧阳、闻人、上官等复姓及罕见姓氏:

        长孙:陕西永寿长孙氏为长孙无忌的嫡系家族,如今人口约有一千四百余。另在山西省的太原市、陕西省的咸阳市永寿县、河南省的开封市、上海市、辽宁、台湾省的新竹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叱干:今陕西西安、咸阳、彬县永乐乡、礼泉县叱干镇有叱干、鲜卑古姓。另全国各地仍有少量叱干姓。

        夜: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后汉书·五行志》,至今陕西商洛仍有夜姓分布。关于夜姓的起源,历史书籍上并没有记载,但夜姓是一定存在的,《后汉书·五行志》中有雒阳男子夜龙,《万姓统谱》、《通志》、《奇姓通》、《汉语大字典》中都收录了夜姓,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东部有夜村镇,是夜姓人在此居住而形成的村镇。

        第五:主要分布陕西泾阳、旬邑、淳化,据史料记载,第五姓出自田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消灭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故改变了原来的姓氏,以次第相区别,分列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迁者往第一门,为第一氏;以次类推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田广的田英最后迁徙,住在第八门,为第八氏。另台湾现今有第五村。

        昝:陕西省三原、韩城、扶风昝姓比例小,但人口分布广泛,很多都是聚集在某一小块地域,同姓人口相对集中。另河南省南阳等地也是昝姓较集中的集聚地。

        [相关链接]    春秋战国时因陕西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陕西还称“三秦”,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经过一系列大雁塔战争,许多国家消亡,到战国时期仅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秦王政在位时,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在中国首次建立了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但由于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等特别繁重,法律严酷,使得民不聊生,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导的军队来到咸阳,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主力,杀了已归降的秦王子婴,并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后引兵东问,都彭城(今徐州),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为三秦的分界点。 “三秦”的称谓产生后,历史上也有人将它作为政权名称,例如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50年居住在甘肃秦安县东南的氏族首领苻洪起兵,自称“三秦王”,建立政权。352年,其子苻健称帝,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385年羌族首领姚苌擒杀前秦皇帝苻坚。386年姚苌称帝,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后秦”。

         后记:姓氏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因为姓氏不只是一种名号,它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家族形态、社会心理、礼俗特征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性质的变革。中国对于姓氏的研究由来已久,如果从战国晚期算起,那么有关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两千多年,这其间既产生了《世本》、《风俗通·姓氏》、《潜夫论·志氏姓》、《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氏族略》等一大批有关古代姓氏研究的文献,同时也产生了应劭、王符、林宝、邓名世、郑樵等许多古代姓氏学研究“专家”。但是古人受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理论水平的限制,对于古代姓氏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史料梳理、源流考证和对姓氏特征的说明上,很少对姓氏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而由于姓氏特征的有限性,后人往往只能祖述前人之说,却不能超越前人做更深一步的探索,这就使姓氏研究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新的研究理论、研究手段的运用,姓氏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气象,首先突破了狭隘的研究目的,将姓氏研究由为某姓找寻光荣体面的祖先的手段转变为探索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途径,使研究的出发点得以提升;其次摆脱了低水平的谱牒式的研究方法,将孤立地就姓氏论姓氏转变为将姓氏制度研究与家族形态和社会形态的研究结合起来,使研究的视野得以放宽;第三借鉴了新的解释性理论,用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新理论阐释了某些具体的姓氏问题,使一些聚讼千年的问题得以澄清;第四开辟了新的资料空间,将考古学、民族学、古文字学、古声韵学等方面的材料也引入到姓氏研究领域,对传世文献进行了补充,使姓氏研究的资料更丰富,基础更广泛。        (晓铁/文)

您可以发表评论或留言

您的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