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骈”姓追溯山西移民史
2009年7月,负责接待国家电网公司企协标准化培训会议,从名单中发现参会人员有位“骈”姓主任,同事中有人不认识这个姓,以为对方填错,我告诉他们,这是个小姓,并且已收集到“骈”姓名片二张,言下之意流露出几分惬意。的确,“骈”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现今遗存的文献资料非常有限,要想彻底弄清源流,困难很大。从目前掌握史料看,“骈”姓祖籍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江苏、安徽、内蒙古呼市、北京市怀柔、山东巨野县。
据考证:“骈”姓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骈”字从“马”可以看出,大约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定居于“并”,故以邑为氏(春秋时齐国有骈邑)。“骈”姓正确读音“pián”,由于各地方言差异,造成读音混乱,山西方言读“péi”;安阳方言读“biān”。在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里,有关于“骈”姓的介绍:该姓最早记载见于明代《万氏统谱》,明代有骈哲为洪武举人、骈恭为户部主事,其姓源不详。山西省第四次人口普查记载:“骈”姓人口1182人。
另据《山西移民史》序云:山西历来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从秦汉以来,有多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而自明朝以来,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近代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山西人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山西处于传统的华夏(汉)与非华夏相交的区域,也由于山西的地形地势在华北和全国所拥有的战略地位,山西自古以来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如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封国和宗族;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北魏大规模移民于代地,直到近代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与本地人融为一体,成为山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山西移民史可以看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以山西为归宿,绝大多数融合于汉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举凡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少数民族,如狄、戎、胡、匈奴、越、羌、鲜卑、羯、氐、丁零、高车、柔然、高丽、奚、西域诸族、突厥、回鹘、沙陀、党项、契丹、渤海、女真、蒙古、回、满等族,都曾迁入山西融入汉族。今天的山西人如果追根溯源,完全可能远及蒙古高原、中亚草原、咸海之滨、恒河流域。二是每当战乱时期,山西往往成为北部中国的战略要地或政治重心,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而且也成为大批难民的庇护所,从而出现一个经济文化相当繁荣的阶段,如北朝后期,晋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元之际,山西是北方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元末明初,山西是北方唯一能够大量输出人口的省份,这些都是长期吸纳、融合外来移民的结果。
综上所述,“骈”姓来源与少数民族或游牧民族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至于“骈”姓的族源是匈奴、鲜卑、羯、氐……,由于现存遗迹文献资料奇少,故尚待进一步查考。(晓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