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由姓氏名片收藏话汉字的“用简识繁”

      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播出专题节目“汉字的繁简之争”,请三位学者当面理论,进行观点碰撞。

       一、崇尚繁体字观点:(1)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繁體字更能代表中華文化,簡體字不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而簡化字是山寨版的漢字,雖然書寫簡單,但過於粗糙,缺乏藝術美感和文化內涵。(2)繁體字有利於世界華人的溝通和台海兩岸的統一。(3)繁體字在簡化字風行的中國大陸60年來始終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它始終是一種客觀存在。(4)简簡體字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中國大陸因掃盲而設,而使用繁體字的臺灣、香港、澳門等地並未因此而增加掃盲負擔;相反使用繁體漢字的地區經濟、文化并不落後。

      二、“挺简”方观点: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1)由繁到简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简化是汉字演变的主要倾向。同时简化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现行法定文字,不能轻易更改。(2)简化字易学便用,有利于普及教育和提人民的文化素质。(3)现行繁体字只是中国文字变动过程中的一种形态,认识繁体字并不代表能读懂古籍,直接传承古文化,文化考古的任务应当交给专家。(4)随着全球华人交往的增多,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海内外华人对简化字逐步开始接受,书写范围不断扩大,简化字正在为传承中华文化做贡献。(5)推行简化字并不是要废止繁体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6种情况下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如文物古迹、姓氏中的异体字、书法和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写字……

  三、“识繁写简”方观点:( 1)繁体字是简体字的“说明书”,通过繁简对比可以研究中华文化的演变。(2)识繁写简是海峡对岸也认可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

        以上三种观点呈现了一个多视角、多色彩的汉字文化世界。本人从已收藏的百家姓名片中发现,约有50%的名片采用繁体字印刷,常见的姓氏如“劉”、“欎”、“枽”、“蘇”、“黨”等。

       众所周知,汉字的精髓在于象形,离开了象形,则不成为汉字。当下一些简化字虚有其表,甚至某些简化字令人可笑,如:(1)爱无心。爱在繁体字中写成“愛”,中间有个“心”字,表明古人谈到爱时,是用心去爱。(2)龟无脚。繁体的“龜”字是一幅美丽的画,龜与龍,在中国的文化与精神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人对这字的写法可谓殚精竭虑,反复推敲才确定为此种形态,龜、龍等字,实乃汉字之精华。(3)龙匕首。繁体的龍字,作为中国人的图腾展现出蜿蜒曲折的形态,怎么看都很美。(4)体无骨。繁体的體字,以骨为偏旁,从豊得音,體與禮有神秘的联系,简化的体与礼之间则看不到任何相关性,更无法觉察其读音上的近似。事实上,繁体字的使用客观上是受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影响,因为改革开放使港澳台人士和海外华人在大陆的地位日益提高,于是在名片上使用繁体字成了大陆各界人士的时髦和风雅。

       笔者认为,汉字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符号,不应存在繁简废立之争。因此赞同汉字的“用简识繁”,即在日常生活中宣传、使用、规范的简化字;而在古籍、书法艺术等特殊领域使用繁体字,这样可以起到保护和延续华夏五千年文明、传承和弘扬姓氏文化的目的。    (晓铁/文)

您可以发表评论或留言

您的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