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数字姓氏汇考
“零”姓读音líng。姓氏来源:(1)从盘古氏至三皇之燧人氏间衍生姓氏中有零氏,为祝融氏曾祖,其后裔以先祖名字零为姓。(2)古西羌先零昌氏族,后融合于汉族,取汉姓零姓。姓氏名人:零混,明代成化举人。姓氏发源地:上郡,今甘肃、青海一带。
“一”姓读音yī。姓氏来源:(1)商王朝缔造者汤,字天乙,其后代子孙取其字为氏;也有支庶子孙按顺序排行取壹为氏,后乙讹为一姓。(2)鲜卑族一那娄氏、乙弗氏或汉姓乙氏所改。姓氏名人:一炫宗,延川人,明正统中任灵寿县丞。一洪,邓州人,明时任赞皇知县。姓氏发源地:谯郡,今安徽省毫县。
“二”姓读音èr。姓氏来源:古代二与贰通用,贰是周代侯国,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国人以故国名为氏,后简为二姓。姓氏名人:二肖翁,四川三台人,为清朝团勇,嘉庆七年阵亡。姓氏发源地: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
“三”姓读音sān。姓氏来源:(1)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2)为三闾、三乌、三州、三饭等复姓所改。姓氏名人:三旦八,元代云南行省右丞。三承基,清代临清人,咸丰四年殉难。姓氏发源地:叁牲(古女真族居住故地名称),今黑龙江省伊兰市。
“四”姓读音sì。姓氏来源:(1)春秋时期宋国大夫肆臣之后,以先祖名字为氏,后简为四姓。(2)远古部落氏族首领肆姓纪,后人以先祖名号为氏,后简为四姓。姓氏名人:四全,临汾人,行伍出身,清乾隆22年任孟县千总。姓氏发源地:荥阳郡,今河南省荥阳县。
“五”姓读音wǔ。姓氏来源:(1)本姓伍氏,为避仇杀去掉“人”字旁为五氏。(2)黄帝大臣五圣配之后。姓氏名人:五就简,宋代任桂阳郡幕僚。姓氏发源地:始兴郡,今广东省韶关市。
“六”姓读音lù。姓氏来源:(1)古代东夷族首领皋陶之后分封于六,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2)明初方孝孺因不肯为成祖起草登极诏书被杀,子孙为避难改姓六。姓氏名人:六安人,清乾隆五十四年举人,后任高邮县学正。姓氏发源地:庐江郡,今安徽省庐江县。
“七”姓读音qī。姓氏来源:(1)春秋时吴国国君太伯后代,以漆雕为氏,后演变成单字“漆”姓或讹为“柒”姓,再后简为七姓。(2)“漆”旧作“梁”,后梁氏中有讹为“柒”氏,再后简为七姓。姓氏名人:七春贵,瑞安人,康熙三十九年任瑞安副将。姓氏发源地:汝南郡,今河南省上蔡。
“八”姓读音bā。姓氏来源:(1)出自古羌族土方部捌氏部族,以氏族部落名为氏。(2)相传明诸王之后,有兄弟二人在清兵入关之时,将“朱”姓分为“八”和“牛”,二人各以为氏。姓氏名人:八通,江宁人,明正德中任礼部主事。姓氏发源地: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
“九”姓读音jiǔ。姓氏来源:(1)出自远古帝王人皇氏,其后裔以先祖名号九为氏。(2)春秋时期秦国相马士九方皋,后代以先祖“九方”为氏,后裔中有玖姓,再后简为九姓。姓氏名人:九焯,井研人,明洪武年间任江西德兴知县。姓氏发源地:待考。
“十”姓读音shí。姓氏来源:出自鲜卑族拓拔部拾贲氏部族,后人以氏族名称取汉字单姓“拾”,再后简为十氏。 姓氏名人:拾景林,江苏徐州人,当代著名音乐家。姓氏发源地:待考。
“百”姓读音bǎi。姓氏来源:(1)周武王五世孙虞仲有井伯奚,秦穆公封奚于百里邑,后代以“百里”为氏,后改单姓“百”。(2)、古代高丽族八姓之一。姓氏名人:百里嵩,汉代封丘人,徐州刺史,人称“刺史雨”。姓氏发源地: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
“千”姓读音qiān。姓氏来源:(1)春秋时期鲁国闵损,世人奉为骞王,其孙子以祖父字骞为氏,后简为“千”姓。(2)东汉中叶西域氐族部落大将杨腾,迁居西蜀地区,终北山千高峰万切岩,故明太祖朱元璋赐姓千,名岩。姓氏名人:千魁,蒲城人,明万历四十五年举人,后任高阳县知县。姓氏发源地:蜀郡,今四川省西昌地区。
“万”姓。姓氏来源:(1)春秋时,芮伯万因宠姬太多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其子孙以祖父字万为氏。(2)北魏鲜卑族复姓叶万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汉字单姓万。(3)古代有居住阴山北面万纽山人,后代取山名第一个字万为氏。姓氏名人:万川,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著有《绘事琐言》、《绘事雕虫》等论著。姓氏发源地: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部。
“兆”姓读音zhào。姓氏来源:(1)南北朝时期古羯族契胡部首领尔朱兆,后代以先祖名字为氏。(2)彝族汉化改姓为兆氏。姓氏名人:兆文,沧县人,民国初毕业于保定师范学校。姓氏发源地:赵郡,今河北省赵县。
编后感言:数字姓氏作为中国的“专利”,其独到之处在于罕见奇特、文化内涵丰富。本人已收集稀奇古怪姓氏名片达百余之多,凡有所获必查证姓氏源流,经翻阅大量古籍文献资料,不仅从中增长了历史知识,而且了解到许多轶事传闻。可谓:兴致所钟,情趣专一;古怪姓氏,不忍释手。藏中有乐,乐而忘忧去倦;藏中有趣,趣而解闷遣闲。 (晓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