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姓氏源流探究之新疆篇
新疆,汉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新疆,后改称新疆。近代新疆考古资料表明,新疆最原始称呼为柱州,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形制、打刻技术以及陶器色彩、花纹与我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新疆位居东西交通要道,历史上十分频繁的民族迁徙和交往,形成新疆古代居民错综复杂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新疆是一个多名族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少数名族是维族,而维族人的名字没有姓氏,名字组成是本名加父名,本名在前,因此先念的是其本名。由于维族人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在命名方面受伊斯兰教影响,命名方式和内容十分丰富,范围广泛而多样,可谓包罗万象:
(1)以族名、部落命名:如“乌依古尔…‘沙依然”,“乌依古尔”即维吾尔部落的名称。
(2)以地名命名:如“古力热古力”(伊犁的花)。
(3)以动物命名:如女孩“托依汗”(孔雀);男性“西日阿洪”(狮子);以十二生肖命名虎年生的称“尧里瓦斯”(老虎),羊年生的则叫“阔孜巴依”。
(4)以美好愿望及其形容词命名:如“古再丽”(美丽、好看)、“古丽波斯坦”(花坛)、“古丽夏提”(鲜花怒放)等。
(5)以植物命名:如男孩名字中的“沙木沙克”(大蒜)、女性名字中的“阿娜尔汗”(石榴)。以花卉草木命名如“塔吉古丽”(鸡冠花)、“热依汗古丽”(十姐妹花);男性以植物命名“帕沙阿訇”、“帕沙”指收割玉米后掉在田边地角的玉米叶子、秆子等,“阿訇”是阿拉伯语意为教师,是对宗教人士的尊称,起这种名字一般带有宗教色彩。
(6)以工具、物件命名:如男性起名“帕勒塔洪”(斧子);女性名字中有“凯来姆汗”(铅笔)。以古代武器命名如“谢木谢尔”(宝刀)、“沙吾提”(铠甲)等。
(7)以帝王、皇位、官职命名:男性名字中有“苏里唐”(帝王、王);女性名字中有“帕夏汗”(帝王、王)、“汗克孜”(皇姑)。以官位命名的名字多见于男性,如“阿克木”(县长、主政者、掌权者)。
(8)以货币、金银、珠宝等名称命名:女性名字中有“提拉汗”、“提拉”(金币);男性名字中有“阿合奇阿洪”、“阿合奇”(钱、货币和金融)。以珍珠、宝石命名的名字多见于女性,如“买尔瓦依提汗”(珍珠)、“祖木来提汗”(绿宝石)等。
(9)以日月星辰、天象、大自然命名:如女性名字中有“阿依汗”(月亮)、“尤里吐孜汗”(星星);男性名字中有“艾山”、“玉山”,一般多为双胎取名,先出生叫“艾山”,后出生叫“玉山”(吉祥)。以矿石命名如男性名字中有“铁木尔”(铁);女性名字中有“阿勒同汗”(黄金)。以山川命名如“博格达”(博格达山)、“帕米尔克孜”(帕米尔姑娘)。
(10)以出生时间和季节命名:女性名字中如“巴哈尔古丽”(春天的花),男性名字如“热介甫”(日历七月)。
(11)以食物命名:如“西开尔汗”(砂糖)、“艾色里汗”(蜂蜜)等。
(12)以光芒、芳香药名命名:女性名字中有“奴日汗”(光芒、光明)、“依帕尔汗”(麝香);男性名字中有“奴尔阿洪”(光明)。以祈求平安健康命名如“阿曼”(平安、康泰)、“沙拉买提”(健康、平安)等。
(13)以仙子、仙女、美好愿望等命名:这类名字多见于女性如“帕里黛”(仙女)等。以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命名如男性“塔依汗”、“帕尔哈特”;女性“枣热”、“西林”等。
(14)以其他民族人名命名:如“巴图尔”(蒙古人名)、“阿不都”、“阿不拉”(阿拉伯人名)。
(15)以宗教命名:如“毛拉洪”(宗教界的知识分子)、“卡日阿吉”(能背诵《古兰经》的人)。以神话人物命名如“依拉洪”(神)、“艾沙”(即“耶稣”)。以伊斯兰教经书中人物命名如“马立克”“木依丁”等。以宗教节日命名如“古尔邦”节出生,男孩叫“库尔班江”;女孩叫“库婉汗”。以教门、教派命名如“斯拉木”(伊斯兰教)、“索皮”(苏菲派)。以避邪和迷信命名如孩子出生后夭折或担心夭折,取名“吐尔逊”、“托合提”、“吐尔迪”(站住、停住)、“胡达拜尔地”(真主给的);女性“吐尔逊汗”。
(16)以纪念父亲和祖父命名:一般为遗腹子起名如“谢尔婉汗”;给其孙女起名“谢尔婉克孜”,取这种名字的小孩不能被打骂,以示尊敬老人。以父母的愿望命名如男性“地里达尔”(如意);女性“地里拜尔”(如意)等。
(17)以时代和社会状态命名:随着时代的变化,维吾尔族的人名中也赋予了时代新内容,如“阿扎提”(解放)、“再派尔”(凯旋)、“买达尼亚特”(文化)、“哈里拜”(胜利),这些名字表达了维吾尔族人美好愿望和理想。以章程、规章命名如“尼扎木”(章程、准则)等。
(18)以颜色命名:如男性名字中“阿克阿洪”(白、清白);女性名字中“再叶娜姆”(橄榄绿)。
(19)以伦理道德命名:如“沙的克江”(忠诚、忠实)、“阿地里”(公证、公道、合理)等。以宾主、客人命名如“沙依甫汗”(宾主、请客的主人)、“米满汗”(主人)等。
(20)以痣命名:如“芒里克”(有痣者)。
[相关链接] 伊斯兰教是维吾尔族人们信仰的最后一个宗教,也是对维吾尔族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教,标志这伊斯兰文化特色的人名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向东扩张在十一世纪初叶由中亚传入新疆,经过持久的传统逐步取代了原来的诸多宗教信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伊斯兰教是排他性很强的神本性文化。给维吾尔族原有的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为维吾尔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的文化既深又广。这一现象导致维吾尔人名的演变,伊斯兰教传入后,维吾尔族的人名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原有的人名逐渐被伊斯兰教有关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人名所取代,这样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命名便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对真主无限敬仰和对伊斯兰教无限忠诚的一种手段。
后记: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各个城市,人口有的比较多,有的则很少,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姓氏特点与其他民族不太一样,如古代唐王朝赐新疆和田王室李姓,受中原地区影响部分维族人以尉迟为姓。维吾尔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开放性的名族,宗教信仰自由的名族,先后信仰过萨满族、袄族、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也就是说宗教贯穿在整个维吾尔族历史中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给自己的下一代取名总是在选取脑海里最清晰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又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意识形态相连,因此这些外来宗教不同程度影响着维吾尔人的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同时影响着维吾尔人命名的习俗,并在这些宗教信仰的支配下产生许多新的维吾尔人名。在维吾尔族人名中,有的名字后面缀上一些称呼表示吉祥、尊重,如莎车、泽普等地男性名字后面加“牙日”(幸福伴随);新疆库车等地区民众喜欢在男性名字后面缀上“卡日”(能背诵《古兰经》的人);南疆地区维吾尔族妇女人名后面大都喜欢加“汗”(国王、皇帝、国王);北疆地区维吾尔族妇女则喜欢在名字后面加“克孜”(姑娘)、“古丽”(花儿)是对妇女的尊称或昵称。另外受前苏联的影响,新疆北疆地区维吾尔人取名时往往在自己名字后面加上“尤夫”、“托夫”、“莫夫”、“索夫”等前称,而现代的维吾尔族人已不再使用这些称呼。 (晓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