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印象
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大槐树公园内,无论严冬,还是酷夏,游客络绎不绝。人们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仰望古槐盘桓“寻根问祖”之眷恋。
元朝末年,元政府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战乱的创伤使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而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外省大量难民流入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史书记载,洪武初年山西人口达400余万,比当时的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多。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间,大规模的迁民达16次之多,所迁之民遍及山西51县,迁往之地达十省市。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地,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明朝洪洞城北贾村有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棵汉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车马大道从树荫下经过,汾河滩上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甚为壮观。鉴于此,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之事,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便成了移民集聚之地。尽管迁往外省外地的移民,并不局限于洪洞县,但由于在广济寺前“大槐树”下集中开拔,所以迁往外埠移民后裔记住洪洞“大槐树”是其故乡。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规模迁徙,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为我国历史上之罕见。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恢复生产,巩固边防,社会安定作用。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途经洪洞后,士兵来到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竭拜“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相传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故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后记: “大槐树”遗址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体现出古代民族融和与凝聚力。然而大槐树又不不禁令人失望,透过一群现代仿古的亭台楼阁和看似巍峨的宫殿,从钢筋水泥背后折射出当地政府的价值取向——发展文化产业而不是致力研究寻根文化,尤其门前那巨大的水泥根雕,更是让人困惑,难以言表…… (晓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