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琚、蘧、遽四姓同源为一家
近代由于人们望文生意,误将“璩qu”姓写成或读成“琚ju”姓,故有“琚”“璩”通用,“璩”“琚”不分的说法,于是一些人将错就错,以错传错至今。
蘧(璩)姓来源可追溯到周天子的姬姓,周公旦辅佐成王,分封诸侯时,将同父同母弟康叔分封到卫地,建都朝歌,史称康叔。随着康叔到卫地的姬姓祖氏,其中一只居住在蒲邑东不足5公里的一个丘岗上,山坳中到处生长着蘧藕,蘧是荷花的另一种名字。蒲邑位于蒲水和济水之间,古代这里树林成荫,丘岗连绵,山清水秀,池塘洼地蘧花怒放,居住在这里的先民,敬慕蘧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洁净,就以物为地名称蘧丘。居住在蘧丘一带的周王室后裔,因辅佐卫国国军康叔有功,其中一人被封在蘧丘,封曰蘧伯,后来又设置了蘧伯乡。出此以后,居民以地名(蘧丘)以封爵(蘧伯)为姓,遂有蘧姓。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音渠,又音巨)姓。璩姓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解放后多数改为琚姓,读音也相应有所改变读居,因此琚、璩、蘧、遽四姓同源,并存于世。 (晓铁/编辑)
11 11 月, 2009 in
姓氏文化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