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古籍善本收藏欣赏
[藏品简介] 图为本馆收集到的文革时期及以前的古籍善本《百家姓》书籍和字帖等。
[相关链接] 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唐代后,雕版印刷术出现,书籍开始出现“版本”的概念,根据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的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分为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针对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差异,划分为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二大类别。经过诸多学者对善本概念的不断总结归纳,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九条”之说。
善本的“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具体的标准,历代学者、藏书家都提出过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末张之洞的说法:
一曰足本,无阙卷,未删削。
二曰精本,精校、精注。
三曰旧本,旧刻、旧抄。
其中一、二条是从图书内容和校勘的角度提出的,第三条则从版本产生年代的角度来讲。现代版本学家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善本的“三性原则”,即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使善本的内涵较原来更加丰富。
收藏感言: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古旧书籍较多,但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古籍书已是凤毛麟角,难以见到,大多数均为清代或者民国时期的书籍。对于如何鉴别古籍善本问题,笔者认为:
1、对古籍善本的版别要有所认识,清代大致有内府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等四大类别。内府刻本主要指武英殿刻本;官刻本主要指各省、府、州、县学校、书院刻本;私刻本主要指私人刻书;坊刻本指书坊刻本。
2、对古籍善本的特征要有所掌握,清初刻本多有明代遗风,字形长方、横细竖粗,康熙以后多为硬体字和软体字。硬体字即仿宋体;软体字即写体。
3、对古籍善本的纸张要有所了解,如开化纸、棉纸、黄榜纸、毛边纸、毛太纸等,颜色呈暗黄,纸质柔软耐久。
4、对古籍善本的版式要有所辨别,一般多为左右双边,也有四周双边、单边。多白口、少黑口,装帧大都为线装。
总之,除上述方法外,还应注意作者与成书年代是否相符,这是鉴定古籍善本是否属真本或仿本最重要的环节。 (晓铁/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