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姓氏源流探究之湖北篇

1         湖北,简称“鄂”,省会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东连安徽,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北接河南,东、西、北三面环山,居两湖盆地的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美称。湖北交通枢纽发达,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润泽楚天,水网纵横,湖泊密布,因此又称“千湖之省”。湖北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在湖北,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楚文化,全省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屈原出生地秭归县、“东方第八大奇迹”曾侯乙编钟、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越王勾践剑、商代盘龙城、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故里蕲春县、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及武术、汉文化代表王昭君故里等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据湖北人口数据统计分析,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数量为5851.5万人,其中武汉市常住人口1060.77万,百家姓排名前十位依次是:李、刘、张、陈、杨、胡、黄、王、徐、周。

        一、湖北是华夏姓氏发源地之一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元末从江西、 河南、 安徽等地迁移定者众多,明初洪武年间大批移民从“麻城过籍”迁入或是江西移民从江汉湖区辗转入境;清朝后期因商业经济发展从县城和府河沿岸集镇迁入不少晋、陕、闽、浙、皖、赣的商家;民国时期从河南逃荒迁入的回族居民聚族而居;建国后因就业、婚姻等原因新增加的姓氏部分来自黄河以北南下落户干部, 少数来自省东南部或河南边界 —带,由于各民族间不断的交流融合、社会制度的变革、战乱、避仇、赐姓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姓氏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姓源浩瀚厐杂,既有一姓多源者,又有多姓同出一源者,故姓氏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据史料记载江夏、江陵、武昌、襄阳、房县等地分别出过以下姓氏:

        1、黄、费、喻姓源于江夏郡。江夏,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置,当时范围涵盖新洲、鄂城、武昌、安陆、云梦。

        2、楚、熊、戎、初、门、粟、芈姓源于江陵郡。江陵,唐天宝初改荆州置,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市),乾元元年(758年)恢复为荆州。大桥-

        3、鄂姓源于武昌郡。武昌,三国初孙权置,治所在武昌县(今湖北鄂州市),后改为江夏郡,西晋太康初恢复为武昌郡,隋朝初年废除。

        4、蒯、蹇、习姓源于襄阳郡。襄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隋开皇初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襄州为襄阳郡。

        5、戢姓源于房陵郡。房陵,古为梁州城,西州以前为彭部落方国,春秋时期为防渚,战国时期为房陵郡,秦置房陵县,贞观十年改为房州治,明洪武十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1949年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4月改属湖北郧阳行政专员公署,1953年隶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1965年襄郧分设,房县仍隶属郧阳地区,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6、经姓源于蔡阳郡。蔡阳,南宋齐置,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县西南,后废除。

        7、乜姓源于晋昌郡。晋昌,东晋置,治所在吉阳县(今湖北竹溪县西南),南宋改名为新兴郡,后隋朝废除。

        二、北方游民南迁丰富了湖北姓氏

        古代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游民南迁,在其管辖的长江南北地区用北方的州、郡、县名设置了许多侨州、侨郡、俏县、历史上称为“侨置”,因而极大丰富了湖北姓氏,据查考如:冯、庞、宣姓源于始平郡(今湖北襄樊市);卫、吕、柳、廉、薛、裴、陆、聂姓源于河东郡(今湖北松滋县)等。

炎帝故里=         侨置,是指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重建州郡县时仍用其旧名的行政管理制度。东晋时期北方国土大片沦陷,侨置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历经南北朝延续,隋统一后废除。侨置制度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1、国土沦丧,大量侨流民众的出现;

        2、王朝必须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

        3、彰显恢复失地的决心;

        4、高标郡望门第的风气;

        5、重视地域乡里的观念;

        6、政治、军事与经济等诸多因素。

        三、部分湖北稀有姓氏源流查考

        戎姓,以封国为姓氏。周朝时有戎国,为齐国附庸,戎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后裔以国名为姓,遂为“戎”姓。

        初姓,在北宋年间皇上喊负责管理钱粮的度支员外郎祁暐,将祁卿家错喊为初卿家,因没人敢指出皇上的口误,于是从祁暐始,改为“初”姓。

        鬥姓,春秋时楚国专有姓氏,其时楚若敖娶妘氏女,生下伯比,别为鬥氏,后代便以鬥为姓世代相传。

        粟姓,汉代有治粟都尉、治粟内史为管理粮食的官,其后代便以“粟”为姓。

        鄂姓,周夷王时,楚君熊渠自称楚王,并封三个儿子为王,其中二儿子熊挚红被封于鄂,称鄂王,其后代子孙便以“鄂”为姓。

        蒯姓,卫庄公名叫蒯聩,当太子时,曾想刺杀灵公的夫人南子,失败后出奔晋国,后回国复位被晋军所杀,后代子孙遂以祖上名字为姓。

        蹇姓,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大夫蹇叔,后代以祖名“蹇”为姓。

        习姓,(1)春秋时期有地名少习,后称武关,居其地者以地名“习”为姓。(2)古代有诸侯国习国,灭国后其公族后代以原国名“习”为姓。

        戢姓,音同吉,湖北等地读zhe则,西周时期周文王四世孙卫康叔之孙,被封于“戢”地,后代子孙遂以“戢”为姓。

        经姓,东汉光武帝祖父字经孙,后人以“经孙”为姓,后简化为“经”姓。

        乜姓,明代蒙古族瓦刺部首领也先,于明正统十五年攻打明朝,失败后与朱明王朝和好,后人进入中原,定居山东境内,明时有人把“也先”误写作“乜先”,子孙与汉人融合后改为“乜”姓。

        后记: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商代时期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古代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地与周围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后裔)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繁衍,荆楚姓氏也随之发展增多,成为华夏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晓铁/文)

2 Comments

翚青云7 11 月, 2010 at 22:30

有这个姓吗?“翚”

yxt8 11 月, 2010 at 12:16

“翚”目前没收到名片,能提供吗?联系电话13807139832,谢谢!

您可以发表评论或留言

您的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