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姓氏源流探究之江苏篇

1        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清朝江宁府和苏州府二府之首字。江苏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东海之滨,北接山东,西连安徽、河南,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横卧,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发现的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早在5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而在此之前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在泗洪双沟镇东下草湾发现的人类化石,据测定年代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距今约4~5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学界称之为下草湾人,又叫“泗洪新人”,由此证明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江苏常住人口7976.3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人口为汉族,占比99.5%,少数民族占江苏总人口的0.5%。江苏十大姓氏:王、张 、陈、李、徐、周、朱、刘、吴、杨,其中王姓是江苏第一大姓,约占6.51%,以下分别是张6.17%,陈5.27%,李4.39%,徐3.61%,周3.50%,朱2.98%,刘2.87%,吴2.18%,杨2.08%。王姓之所以成为第一大姓还得追溯到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由于大量北方氏族南迁,其中王姓氏族非富即贵,家族迁移人口相对较多,所以随着变迁、繁衍,最终形成第一大姓。

2        吴和徐是诞生在江苏的两个姓,江苏至今还有以这两个姓作地名的城市徐州、吴江,正好一南一北。除此以外起源于江苏或与江苏有关的姓氏还有不少,其中一些罕见稀少姓氏追根溯源,不同寻常,如芈姓多集中在徐州泉山区,基本都是从安徽宿县、萧县迁移过来;是姓出自苏南为罕见姓,主要集中在常州及其邻近的无锡、江阴、宜兴等地,远祖为三国时期的是仪,当时东吴的首都在建业(今南京),是仪原本姓“氏”,因孔融嘲讽氏姓“民无上”,所以改氏姓为是姓。

      三国和魏晋时期,苏州以朱、张、顾、陆为多;明清以后彭、宋、潘、韩、王、曹、吴是苏州的名门大族,故苏州八大姓氏望族之说,即“陆、顾、潘、王、张、吴、朱、徐”;另外“沈,程,周,钱”等姓也很繁盛,旧时苏州人询问敲门者“陆顾”,意即来人大凡不出此二姓。

       明朝时期南京的名门望族多数都是随朱元璋从凤阳迁徙而来,最为有名的是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几个开国功臣家族。瞻园就是徐达府邸的西圃,徐氏家族在明朝盛极一时;常遇春受朱元璋的奖赏除兴建常府外,还盖了花牌楼,常府花园中的大小池塘就有九个,号称九连塘;1365年汤和随大军讨伐张士诚,攻克平江,因为军功被朱元璋赏赐黄金和布帛。

       无锡是各地移民汇聚之所,有土著大姓顾、钱、唐、华等,特征姓氏荣、过。苏州有土著大姓陆、吴、邵、葛等,特征姓氏惠。常州的特征姓氏恽、巢。如皋的特征姓氏冒。东台的特征姓氏贲。南通、通州的特征姓氏姜、刘。宜兴的特征姓氏徐、蒋。徐州的特征姓氏王、渠。常熟的特征姓氏钱、缪。泰州、泰兴的特征姓氏梅、俞。吴江的特征姓氏金、沈。溧阳的特征姓氏史。苏北东部地区的特征姓氏仲。镇江丹徒的特征姓氏凌。

        历史上泰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的古城,自南唐建州以来,居泰者世代繁衍,人口日益增多,各种姓氏难以一一录存。近现代所谓“世居于泰”的望族多数是明初以后从其他地方迁入,泰州(包括历史范围内的海陵、姜堰、泰兴和海安)各姓氏的具体来源,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不过粗略归类,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明初自苏迁泰。历史上有“洪武赶散”之说,即明代初期,经历元末明初的长期战争动乱后,苏北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从江南迁移了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垦荒。明洪武初年,泰州为吴王张士诚占据,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常遇春率军攻取泰州。因为久攻不下,朝廷对泰人十分厌恶和仇恨。后来常遇春用水陆两路夹击的方法攻破泰州,进城后大肆焚烧屠杀以泄其忿。恰在此前,朱元璋命人从高家堰放水淹没淮扬(也是为了攻城),泰州随即成为一片沼河泽国。一时间泰州兵灾加水灾,百姓们非死即逃,以致城空地荒,明太祖乃下令迁移苏州部分百姓到泰州定居,由此可见,泰州人的祖先来自苏州。

3        其二,避战乱迁泰。泰州历史上是一个太平之州,地势平坦,无险可峙,又非交通要道,所以在历代战争中少有战事,常常偏安一隅。一些家族为躲避战乱、延续血脉,或富贾豪门为保全财产,多选择泰州作为避难之所,并在此繁衍生息。如原籍山东的孔姓南宋间在江都为官,后避金兵来泰定居;缪姓在元朝至正年间避战乱从浙江嘉兴迁泰;陈姓、崔姓明初避陈友谅之乱分别从江西马田、苏州阊门迁泰;仲氏明建文年间避“燕王之乱”从苏州迁泰,其中尤以躲避清初扬州乙酉之乱及清朝太平天国起义迁居泰州者为多。

      其三,为官或从戎来泰。泰州姓氏中有先人在泰为官或驻守泰州而定居的,此说在泰州的地方志和谱谍资料中可找到佐证。清夏荃《退庵笔记》卷十记载:丛桂坊周姓为泰州望族,远祖周敬述成都人,北宋雍熙间以秘书丞身份任泰州知州,卒于任,后人遂在泰地定居;又宫姓祖先在明初为泰州州篆,后在泰定居;李姓一支祖先为福建人,明时驻守于泰,遂定居泰州。另据《乔氏族谱》载乔姓祖先帖木耳为蒙古人,后归顺明朝,洪武初年征战云南因战功调泰驻守,后孙子完成于永乐年间受赐乔姓。

        其四,经商来泰。外来姓氏中,因为来泰经商久而久之定居泰州的情况也不少见。如《泰县氏族略》中提到“皖商以业茶漆家于泰者,洪姓胡姓最多”;其他如经营南北货有镇江曹姓;经营盐业的有安徽吕姓、汪姓;经营布业的有江姓等。

        值得一提的是,姓氏有派系,同姓未必同宗。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多数人都知道他出生在北京,而祖籍根在泰兴马甸却鲜为人知,因为家宅处在坍塌地段,高高祖世贤迁泰县薛家庄,高祖万春迁泰县城内石人头巷后再迁泰州。又如泰州刘姓就有三支不同,迁泰始祖分别来自北京、江西和苏州;姜姓有两支,一支世代居住姜堰,古时在当地赫赫有名,民间称姜堰地名是由姜姓而来;另一支是明万历年间由浙江鄞县迁来,居于泰州城北门外。上文中提到的迁泰姓氏,有些只是举其中一支为例,故后人在寻根问祖或修撰家谱时,应多方考证、认真核查,不可随意对号入座。

        【相关链接】   八王之乱。西晋时期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永平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历史评价:西晋统治者进行的八王之乱,既摧残了在北方的西晋政权,也毁灭了几乎全部西晋皇室和大部分追随他们的士族人物。

4      后记:2017年3月第二次来到江苏泰州,在战友们的安排下乘兴夜游了凤城河风景区。凤城河地处泰州城区中心,是江苏省现存为数不多较为完整的千年古城河,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景区以水为脉因水成趣,河畔的望海楼与凸现泰州草根文化的老街完美地体现了泰州独特的水韵景观。“戏曲文化三家村”是泰州特有的人文旅游景观,梅、桃、柳三园分别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传奇大师孔尚任、评话宗师柳宗元,三种植物,三位名人既概括了戏剧、传奇、评话三个戏曲分支,更见证了泰州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老街建筑采用明清风格,北侧立牌坊,路铺青石板,中设“皮包水水包皮”落地铜雕;街道两侧复建了明清时代泰州的老字号商铺,门前的砖雕、砖饰、门枕石等建筑特色再现了明清时代泰州的商贾文化;泰州风味小吃各具特色,令人大饱口福。许多小吃都有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既具有可食性,又是一件件工艺品,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侧面。我期待还会再次来到这个梦幻中的老城,相信下一次定会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 有道是:离别多年聚泰州,烟花三月下扬州。当年军中帅儿郎,如今年老两鬓霜。追忆往事话今昔,军旅生涯亲兄弟。宁阳聚会翘首盼,相见不易别时难。虽然两鬓已斑白,如火夕阳胜朝阳。 (晓铁/文)

您可以发表评论或留言

您的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