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姓氏源流探究之广西篇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因大部分地区属于秦朝统一岭南时设置的桂林郡而简称桂,首府南宁市,为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沿海自治区,地理位置在华南地区西部,从东至西分别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接壤,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大陆海岸线长约1595千米,区内交通便利,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尤其盛产水果,被誉为“水果之乡”,主要品种有火龙果、番石榴、荔枝、金桔、蜜橘、龙眼等。区内聚居着汉、壮、瑶、苗、侗、回等民族,汉语方言有粤语、西南官话(桂柳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六种,壮语方言有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有苗语、瑶语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独具魅力。据统计资料显示,人口4857万,其中汉族3004.86万人,少数民族1852.14万人,从方志史料中可知广西现有姓氏1234个。

        一、姓氏大多来自移民

1         广西古为百越人居住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已有楚人移入桂东北。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广西人口不足20万,姓氏不到百个,公元前648年地处中原的黄国为楚国所灭,黄氏遗民被楚国强制驱逐出河南潢川故土南迁,经辗转入桂后长期与广西土著蛮越杂居逐渐融合在一起。中原人大批移入广西始于秦代,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出现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中原移民迁入岭南,这些移民主要居住在桂东北及桂北灵渠周围及漓江上游,使原来的广西土著居民向桂中和桂西迁徙,大批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对当时广西社会的发展影响很大。南北朝时期政局极不稳定,中原兵祸迭起人民无法安居乐业,而岭南战事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为了生存与发展居住在中原一带的百姓,为避战乱纷纷举家迁入南宁等地。桂东北信都县(今并入贺州)的罗、欧、麦等34姓100余户因“天灾地劫,众不堪命”,于南宋时从广州南雄府入桂开辟荒土,结草为庐,耕种自食。桂北怀远县(今三江县)的曹、龙、李、潘等21姓人家因避金兵侵扰,宋大观元年(1107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经广东梅州入桂溯柳江、融江而上,入居老堡、古宜等地;又有唐、张、莫、梁等20余姓人家从福建汀州入桂居于文封、六甲等地。桂林回族白姓始祖伯笃鲁丁,答失蛮人,元代三年(1337年)任广西廉访副使,其孙伯龄明到广西桂林落籍,更伯为白姓,其后裔分布在桂林城郊及广西各地。自元明以来从广东南雄珠玑巷迁入广西梧州、玉林、贵港、陆川、博白、钦州、合浦等地,先后有朱、李、王、刘、廖、郑、邓、丘、万、林、彭等姓人家。清咸丰年间,从嘉应州迁往粤西六县(新兴、新会、开平、恩平、阳江、阳春)的客家人同当地土人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械斗,双方屯兵攻打历时12年,死伤众多,损失惨重,后虽经官府调解联合粤西六县、鹤山等县大批客家人涌入广西开荒种地、营造新屋,客家人被逐或被官府遣送入桂者十多万;与此同时粤北、粤东地区也发生了宗族之间械斗,嘉应州的李、邓、江、黄、戴及刘氏族人被迫向合浦的涠洲岛迁移。

        二、姓氏来自戍守军队

4            秦朝时期曾遣50万秦军戍守五岭,最后有近10万人留居广西。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秦兵南移驻守,同时有1.5万名无夫女子随军留守定居繁衍,秦始皇为了便利南北交通,派史禄将军率军南下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系,后有部分军人解甲留居当地。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光武帝派马援率军南征交趾后,为了巩固边疆留裨将黄万定等领林、简、梁、刘、凌、陆、韦七姓谪遣者(被流放的人)戍守边疆,即所谓“马留人”,这些人(中原人、汉族)与越人杂居,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生活习惯等逐渐与少数民族同化,成为新的土著(壮族)。唐朝中期广西南部先后爆发了黄乾耀、黄少卿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调集大军征剿,待战事平息后留下部分军队定居邕州城。宋皇年间大将狄青率大军前来征剿侬智高,后留军三万多人戍守诸州,实行屯田,不少宋军将士与当地壮民通婚安家落户。宋熙宁年间交趾李朝派兵攻占邕州,宋王朝派陆逵、赵卤为正副招讨使,率领十万大军南征,收复邕州后留下一批军队落籍南宁。明王朝推行“以夷制夷”和“剿抚兼施”的政策,实行卫所制度,除了军户世袭别于民籍以外,还规定士卒全家必须迁移到卫所所在地,当时广西境内共设有10卫,另20个千户所,以每卫5600人,每所1120人的足额计,明代在广西卫所士卒共78400人,最多时达128892名,合家属达38万人左右,这些移民有刘、王、李、张、陈、钟、时、黄等姓,由此产生了大批军事移民,占了当时广西土著人口的1/4强。

        三、罕见姓氏与大姓

        有资料表明,广西的壮族、侗族、仫佬、毛南族等土著民族大多为古代百越民族后裔。有学者认为,华夏最古老的姓氏跟先民的“图腾”有关,古人认为每个氏族部落与某种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或跟某种物体有着特殊联系,因而看做是这些氏族的祖先、象征和庇护者,这些图腾标志即成为原始部落“姓”的最早来源。广西古代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后不再迁徙的则称“土著”,春秋战国以来百越民族通过不断演变,先后形成了三大部族,即苍梧、西瓯、骆越,他们当时所崇拜的图腾是蛇、鸟、蛙等,以黑、黄、青、白颜色作为族徽标记。战国时期楚人势力延伸到桂东北地区,即楚国与越交界地,荔浦以北为楚,以南为越,这些楚人逐步与百越族人同化成为最早的土著姓氏。宋代以前入桂的汉族集中在桂东北一带,桂西极少;到了宋代宋王朝为了加强对壮族人民的统治,镇压侬智高起兵的狄青部属大都留居广西,以后便有更大规模的移民,这些移民后裔与土著民族(壮族)结合,形成了宋朝的十大姓赵、刘、李、张、黄、朱、蒋、田、石、杨,这十大姓以壮、汉族人群为主。元明清时期进入广西的汉人则大多是避乱或经商谋生的汉人,以山东、福建、江西、广东、湖南人居多,落籍各县要衢、圩市;尤其是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汉化程度加快,纷纷采用汉姓,使广西的姓氏得到快速补充与增加。

6        根据广西人民政府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常住人口为4796万人,百家姓排序前十位依次为黄、李、梁、韦、陈、陆、杨、刘、卢、张;壮族十大姓排序是黄、莫、韦、覃、农、蒙、蓝、赵、罗、梁。大姓仍然是以汉、壮为主,其中韦、覃、廖、蓝、谭等主要分布在桂中、桂南、桂西一带;瑶族的大姓赵、邓、黄、周、冯、李、蓝、杨、盘、陈,主要分布富川、恭城、巴马、都安、金秀等县;苗族的大姓贾、龙、管、梁、杨、潘、吴、周、何、石、廖、黄、王等,居住在融水、三江及与贵州、湖南交界之处;侗族的大姓杨、吴、石、周、李、王、陈、黄、蒙等,主要分布在三江县及与贵州、湖南交界之处。广西现有姓氏除常见姓外还有600多个罕见、稀有姓,分布不均衡,具有地域性特点。有些稀有姓在某些县(市)、乡镇比较多,成为当地特有的姓氏资源,如:

        侬姓,原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吴人称我为侬,因此为姓。

        鸡姓,是广西特有的罕见姓氏,现代上海有。现已知云南也有鸡姓,广西东兴县有1000多人姓鸡。防城、钦州、崇左等一些市县也有少许。
        以姓,始祖以抚宸公,字简堂,祖籍陕西渭南人,明嘉靖年间官“都指挥同知”,奉命率兵征广西浔州(今桂平)、庆远(今宜州)有功,封“都指挥”,定居桂林,后裔简以卜拉欣为“以”姓(回族),分布在桂林、临桂、永福、平乐、灵川等地。
        火姓,原为蒙古人专用,葬于柳州市回族墓的“火”公,名雄,号公亮,曾于乾隆年间任广西提标左营右哨千总,授武德将军,是在当地地位较为显赫的人。
盆姓:战国时盆成括的儿子避难,将盆成氏改姓盆。广西的盆姓为瑶族,因为同姓不能通婚,所以将盘改为盆,定居于水车乡江塘村大坪屯和塘尾底等地。
        滚姓,为“衮”氏所改,古时苗人没有文化,历代由别人代写姓名时写错了而沿用下来,历史上曾出现昆、滚为姓,“滚”姓主要分布在融水县的红水、拱洞、洞头等几个乡镇。

        3姓,来源:(1)出于齐香君之后;(2)历史上西域有香国,以国为姓。今广东、广西有香氏。在网上查到,香姓源于山东临淄,发迹于浙江衢谷,隐于东莞茶山。也有改“查”为香姓。香姓今分布在广西的宾阳、钦州、浦北等地。
        另据考证,柳州还有只姓、佛姓、阿姓等在明代已进入《希姓录》中,如此诸多的稀罕姓氏因来源久远,难以一一细考。

       后记:广西姓氏其实是部“落难者”的血泪迁徙史,这从秦汉以来的移民史料中足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东部各省,又有大批难民逃到广西各地落籍。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有大批的解放军官兵转业留下,还有大批的干部、工人、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支援广西经济建设,使得广西姓氏延绵不断地传递和发展,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对开拓和建设广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体现了较强的民族融合特性。由此可见,民族融合是姓氏发展的“桥梁”,姓氏的增加是民族融合的体现,而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晓铁/文)

您可以发表评论或留言

您的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