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姓氏源流探究之湖南篇

       湖南位于中国南部,长江中游,省会长沙市,因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称湖南。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又称“芙蓉国”,其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据湖南各地出版的方志记载,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代,处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境内“蛮”、“越”族聚居,各个姓氏的家谱、族谱也或简略或详尽地缕述姓氏源流,如“刘”姓来源途径多种多样,各支刘氏瓜瓞绵绵,衍散四面八方,除汉族刘姓外,还有湘西苗族、土家族刘姓,湘南瑶族刘姓,慈利白族刘姓,湘中回族刘姓,外来满族刘姓以及他姓改刘姓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湖南境内所使用的姓氏多达2116个,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个家族也在不断地迁徙繁衍,分化聚散,加上各个民族交互融合,要想从血缘上找到现代某个家族姓氏与远古时代某个家族姓氏之间的直接联系比较困难。

       杨4-据考,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黄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来中原华夏集团和夏、商、周王朝势力的威胁、排挤,进一步往南流徙,从洞庭之野直到九疑苍梧。同时祝融部落的成员也从西北黄土高原南迁,在这些部落的不断迁徙繁衍过程中,姓氏也在不断分化增加。春秋战国以后,湖南进入楚、秦版图,大批楚人、巴人相继南下湖湘,姓氏数量有了较快增加。

       隋唐五代时期,湖南大多数时间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继续南迁。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仍,更引起人口大批南来,湖南姓氏随着北方移民的增多而增多。

       两宋时期,湖南的人口数一直上升,“靖康之难”北方居民扶携南渡,很多人流寓湖湘或经浙江、江苏、江西转徙湖南,寻求新的居留地,形成湖南姓氏大量增加的一个时期。

       元末明初,湖南大部分地区为陈友谅旧部及元朝残余势力所控制,朱元璋的军队与陈友谅旧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湖南一地深受其害,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田畴荒芜,十室九空,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几,湘西印象-使用的姓氏随百姓逃亡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明王朝控制湖南以后,鼓励东南各省居民迁入湖南,苏、浙、皖、赣之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遍布三湘四水,“从征”、“屯垦”、“宦游”或从事商贸活动,也有一批北方军人因随征“平蛮”而落籍湖湘。查考多部湖南族谱,有60%称始祖迁于元末明初,自江右徙居湖广,由江西吉安和南昌诸县进行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湖南姓氏数出现了又一次大的增幅。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口流动十分频繁,姓氏数量自然不断增加。经查考,源于湖南土生土长的姓氏有:

       (1)邓姓。本姓李,宋太宗即位后,“诏江南诸路捕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李衡侥幸脱逃,易姓以父封国邓为姓,削发为僧,游闽越间。

       (2)蓝姓。明初功臣凉国公蓝玉,元末随沐英徙定远(今属安徽),因军功卓著封凉国公,骄蹇自负,为朱元璋所不喜,受锦衣卫告谋反遭族诛,蓝玉有一妾藏匿在西平侯沐春家,遗腹生子昌建,惧祸改姓秦。

       (3)邝、旷二姓。唐神龙年间有黄贤,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黄贤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以衡山为界,衡山以南为邝,衡山及其以北为旷,寓意未离黄姓。

       (4)周、朱二姓。明朝朱姓皇室后裔英宗第七子朱见浚就藩长沙,封吉简王。明亡,第七代吉王的子孙隐匿民间,将“吉”字加“冂”为周,民国时复姓朱。

       (5)首姓。姓源不清,姓氏书载首姓名人为湖南人,贵州、广西的首姓,均称来自湖南。

        研究表明,湖南有许多“小姓”,这些堪称稀少罕见的“小姓”只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村落使用,如:

       桃源的翦姓、璩(qu)姓、燕姓。(1)翦姓,始祖哈勒·八十,新疆回回人,随从明太祖征讨,屡建奇功,因“剪除敌对势力有功”,被明太祖封为镇南定国将军,赐其姓“翦”,镇守湖广辰常一凤凰6-带,驻军桃源枫树翦家岗。剪氏沿用了近五百年后,汉文修养比较高的剪氏子孙认为“剪”字不雅,于是改成“翦”姓。(2)“璩”和“鐻”古代相通,指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后代遂以“璩”为姓。(3)燕姓,五代十国时,鲜卑族的慕容氏在中原先后建立燕国,子孙以国号“燕”为姓。

      常德的贵姓。颛顼帝玄孙陆终之后分封于贵邑(今陕西咸阳渭城区),后代遂以邑称贵姓。

      安乡的蹇姓。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大夫蹇叔,后代以祖名“蹇”为姓。

      华容的白姓。古代有白民国,唐代时改名为抱州,居者以国名为姓。

      湘阴的伏姓。北周时,侯植因武艺绝伦,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赐姓为侯伏氏,后改为伏姓和贺姓。

      浏阳的寻姓。西晋时,斟鄩国御史大夫鄩曾,后代将鄩氏的“鄩”字去掉“邑”旁变成 “寻”姓,寓意失去了国家的“寻国人”。

      江华的虞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将舜的后代妫满封为陈胡公,封仲雍的庶孙于虞国,子孙遂以国名“虞”为姓。

      醴陵的耿姓。商代末年有耿国,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子孙投奔楚国,以国名“耿”为姓,以纪念亡国。

      邵阳的车姓。汉武帝因听信谗言逼使太子自杀,高寝郎田千秋为太子辩明冤屈被封为宰相,坐车入皇宫,人称“车丞相”,子孙遂以“车”为姓。

      耒阳的资氏。远古时,云南有一小王国,国王姓“贝”,育有两个王子,国王年迈之时下诏传位于二王子,大王子怀恨在心发动兵变,二王子带领妻儿、大臣离宫出逃,改姓埋名。因父姓为“贝”,自己排行第二,“二”者“次”也,次贝合为“资”姓。

      东安的席姓。晋国大夫籍谈,负责管理典籍,以籍为姓,因项羽名籍,为避讳,遂将籍姓改为“席”姓。

      江永的义姓。春秋有义渠,后被秦昭王所灭,其后代以地名为姓。

      长沙的丑姓、劳姓。(1)春秋时期,钮宣义为吴国从卫都骑卫(军队统领),因其祖上系专职从事钮柄制作的“百工之长”,故以技艺为姓“钮”,后演变为“丑”姓。(2)唐朝时期,江陵有劳劳亭,为孙吴国时期所建,是古代人们送别之地,居者以地名为姓。

      历史上让湖南人引以为荣的姓有“毛”、“谭”、“欧阳”等姓,所谓“引以为荣”是指在湖南境内使用的这几个姓在全国同姓中所占比例较大,历代出现的名人最多。如:

      毛-毛姓。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1921年7月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9月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1946年至1949年领导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主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谭姓。为茶陵第一大姓,在湖南最为知名者有清末浏阳人谭继洵,官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其子谭嗣同,清末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茶陵人谭钟麟,历官陕西、浙江巡抚,陕甘、闽浙、两广总督;新化人谭人凤,老资格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后任粤汉铁路总督、长江巡阅使;当代攸县人谭震林、浏阳人谭尚维、攸县人谭冬生、衡阳人谭靖夷、长沙人谭盾等。

      欧阳姓(包括欧、阳)。湖南的欧阳氏,从古至今,代不乏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欧阳询,人称楷书“翰墨之冠”;五代衡山人欧阳彬,后梁贞明四年赴成都向蜀王衍献《万里朝天赋》;元浏阳人欧阳玄,官翰林直学士,与修四朝实录,后任修辽、金、宋三史总裁官,卒后封楚国公;清衡山人欧阳正焕,应聘修《湖南通志》;浏阳人欧阳中鹄,博学方正,支持谭嗣同创办算学社;其孙欧阳予倩,为一代戏剧大师。       (晓铁/文)

您可以发表评论或留言

您的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