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清代紫铜嵌银丝《百家姓》笔筒珍藏欣赏

T2Bt3eXdlaXXXXXXXX_!!47216976T2yzZeXflXXXXXXXXX_!!47216976      [藏品简介]    清代紫铜嵌银丝《百家姓》笔筒。[尺寸]    高15cm   宽12cm  口径9.5cm      [重量]    约5.6斤。

      [相关链接]    错金银工艺,又称为“金银错”,源于春秋时期,其目的是用两种金属不同光泽显现花纹美化器物。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它的一般做法为,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锤打牢固,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T2DiovXf0bXXXXXXXX_!!47216976

错金银工艺包括镶嵌和错两种技术,镶是把东西嵌进去或是在外围加边,嵌是把东西镶在空隙里,“错”即用厝石加以磨错使之光平,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用厝(错)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被“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的表面,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相映相托,将其图案与铭文衬透得格外华美典雅。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主要是镶嵌法、包贴法和泥金法。镶嵌法具体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在范铸阶段预留凹纹;第二步是对凹纹再进行精细的剔刻修正;第三步是将金银丝镶嵌到凹槽;第四步是打磨。包贴法顾名思义就是在钩身将金银箔粘贴上去;泥金法是以金银汞的“混合剂”为原料进行表面处理,然后烘烤蒸发后得到去汞存金的效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鎏金”。

       收藏感言:此物件从网上淘得,据卖家讲系祖上家传,为清代紫铜。经考证,铜器上嵌有银丝篆体《百家姓》全文,如此壮硕厚重的紫铜笔筒非常少见,不仅包浆很好,而且油亮细腻的皮壳令人爱不释手,不失为文房精品。遗憾的是未发现款识,因此,是否为清代文物尚需专家鉴定。 (晓铁/藏品)

1 Comment

隐瓷斋主杨长寿7 8 月, 2013 at 21:24

不错不错,收获不小,可喜可贺!
老物件,难得一见。

您可以发表评论或留言

您的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