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熊召政
[藏品简介] 熊召政,1953年生于湖北省英山县,22岁起担任英山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1981年调入湖北省任专业作家至今,1984–1986年任《长江文艺》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5–1989年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已出版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集多部,政治抒情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获1979-1980年全国首届新诗奖、1993年-2003年创作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一经问世获得海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被评论界誉为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该书继获得湖北省政府图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及湖北省第六届屈原文艺奖等各种奖项后,2005年4月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荣获“湖北省特殊贡献奖”称号,2006年获得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并受聘为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客座教授。
[相关链接] 专业作家,最初产生于苏联,中国向苏联学习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建立专业作家制度。当时的专业作家大都“挂”在中国作家协会各地分会,称为“驻会作家”,也有的“挂”在各地出版社实际上也是专业作家。当初除苏联、中国等少数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设立专业作家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专业作家”,作家纯粹依靠自己的稿费过日子,谁以为能够用稿费维持生活并因此辞去工作专心于写作,谁就是“专业作家”,这样的“专业作家”用不着谁批准,也用不着建立一套制度加以保证。由于作家到了一定的年龄要么体力不支,要么创作源泉枯竭,这时候仍然挂着“专业作家”的牌子“只上不下”,享受终身制的“荣誉职位”,这种“包养”得不到公众的尊敬。1987年5月上海作协开启改革序幕,首次招聘中青年作家,由“上海市专业作家资格审定评委会”通过“考”作品后获准受聘,办理工作异动手续调往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如今上海作家协会对专业作家“只出不进”,作家协会只吸收合同制作家(为期一年),期满之后仍回原单位。
收藏感言:熊老师1998年动笔写《张居正》前后撰写三稿,其坦言为了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耗去了生命中最为饱满的十二年,让历史中的张居正走进当代人的视野是一件有价值的事。在他看来现在许多年轻人对一些文化消费缺乏鉴别力,这就如同让他们去吃有害的食品,在食品药品安全上我国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文化监管部门却没有担负起“文化卫生”的监管职能,为此建议:国家应出台有效的政策,对民族传统的高尚、高雅文化进行有效的引导。当收集到熊老的这张名片,才知道”专业作家”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我不反对建立专业作家制度,但是对于业界提出的改革建议表示支持,为此呼吁“多设立‘有限期’专业作家,少设立‘无限期’专业作家”;适当调整“专业作家稿费”,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保证专业作家“专心写作”,重新获得应有的尊严。 (晓铁/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