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焐热冰封汉字”联想到罕见稀少姓氏
最近正在热播的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宣布启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每周精选推出一个节目中出现的“冰封词汇”,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广泛传播,激发亿万人学习和分享。首个“冰封词汇”是“葳蕤(读音wēi ruí)”,释义为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
由“葳蕤”的成功解冻使我联想到华夏罕见稀少姓氏正在被人们遗忘,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姓氏文化同样也需要焐热冰封,比如稀奇、古怪姓氏“揣、豁、歹、漫、伽、耍、怯、湾、岁、遵、公冶、壤驷、宰父、左丘、第五”等几乎失传。古往今来,中国古今姓氏超过22000多个,其中包括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如蒙古族、满族、藏族以及彝族等,随著时代的变迁,已经消失的姓氏除了汉族中的复姓外,主要为少数民族汉译多字姓,如满洲八旗姓图克坦氏。北宋年间(公元960年)流行的《百家姓》收录有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现代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姓氏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
与古文汉字一样,姓氏文化也需要传承,既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能够在媒体的推动下焐热冰封汉字,那么华夏姓氏同样可以借助个体和社会的力量呈现它独有的风采。纵观华夏姓氏消失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剧烈的变迁。新的土地政策、户籍制度改革引发宗族姓氏巨变;城市化建设引起大规模人口流动,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打破了人们“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从而动摇了以父系血缘和姓氏传承为纽带的宗族制度根基。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弘扬和传承华夏姓氏文化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后记:华夏姓氏最早起源于人们对风、云、雷等自然物的崇拜,所以女娲、伏羲为风姓;神农之后为雷姓;黄帝以云为官则有云姓。女娲之后以女为姓,因此母系社会的姓大都为女旁,如姜、姬、姒、姚等,到了父系社会改女旁为人旁,如姒(似)、妊(任)、姺(侁)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姓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据悉,目前实际使用的华夏姓氏为4000多个(基本为常用汉字),除此以外就是罕见稀少姓氏,有些源流可考,如浮姓原本姓孚,避祸加三点水为浮姓,又如迮姓也是避祸改姓,清朝有兄弟三人受奸臣陷害,避难途中从乍道(即小路)逃走而活命,便将“乍”字加走之作为自己的姓氏;有些无据可查,如“百、姓、氏、男、女”等,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求证来历,为此倡议举办《中华姓氏书法大赛》以提高全民的关注度和参与意识。常言道“同姓同宗的500年前是一家,不同姓不同宗的5000年前是一家”,中国人自古对血亲都有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一家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姓氏是中华文明中一个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每个姓氏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真实的故事,这正是华夏姓氏的魅力所在。 (晓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