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简介] 由守义,1962年5月生于吉林市,1987年研发易拉罐表现艺术,2000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由守义易拉罐艺术作品展览”引起轰动,2001年3月吉林市命名“易拉罐艺术品”为吉林特色艺术,并荣获吉林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吉林市“华丹杯”第二届松花湖文艺奖荣誉奖,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先后被多家海内外新闻媒体报道。
[相关链接] 易拉罐发源于美国,1940年欧美开始售用不锈钢罐装的啤酒,1959年美国俄亥俄州帝顿市DRT公司的艾马尔·克林安·弗雷兹发明了易拉罐,即用罐盖本身的材料经加工形成一个铆钉,外套上一拉环再铆紧配以相适应的刻痕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罐盖。这一天才的发明使金属容器经历了150年漫长发展之后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同时也为制罐和饮料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收藏感言:美是一种发现,是一种感悟,是一种创造。有的美是从普通或很平淡的事物中发现,有的美是从很抽象很繁复的过程中感悟,有的美则是从物资到精神的重组中创造出来,不管是哪种美,发现是前提,创造是过程,作品是结果。易拉罐材质轻薄,但与人类古往今来始终挚爱的贵重金属白银有着极为相似的视觉质感,正因如此,易拉罐所具有的天生银色激发了由守义的创作灵感,这种用“无价值”的现代商品废物创作的作品虽有媚俗之嫌,但却深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用“精湛”一词来评价由守义的易拉罐艺术品绝不为过,因为由守义是在发现与感悟的过程中将自己精湛的技艺和奇思妙想结合,从而使废弃的东西堂而皇之地走进艺术殿堂,走进了人们的心里。由守义的谐音“有手艺”,乃名副其实,令人敬佩。 (晓铁/藏品)
20 11 月, 2014 in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马季,1934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天津宝坻,原名马树槐,1953年考入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做售货员,1956年至1963年期间在中国广播说唱团从事专业相声表演,师从侯宝林大师,后取艺名马季,系中国第七代相声演员,创作演出了很多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和英雄人物作品,如《登山英雄赞》、《画像》和《找舅舅》等节目影响很大,1985年当选“十大笑星”之首、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人民曲艺家”称号。2006年12月20日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
[相关链接] 笑星,是指从事喜剧、幽默表演且取得较大成就,被广大听从、观众所熟知的演员。在我国多指著名的相声、小品演员如1985年评出的中国十大笑星:马季、赵炎、姜昆、李文华、师胜杰、侯耀文、石富宽、高英培、常宝华、郝爱民;年轻一代的相声笑星如:杨义、大兵、刘彤、陈寒柏、郭德纲等;小品笑星如:赵本山、黄宏、宋丹丹、范伟、高秀敏、赵丽蓉、潘长江、郭达、蔡明、严顺开、陈佩斯等。
收藏感言:马老是中国“歌颂型”相声的开创者之一,其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对口相声,很多作品拥有超越时代的独立价值,成为幽默创作的经典范本。马老继承和发扬了相声“即兴发挥”的主要技巧,一生求新,创作兴旺期长达30余年,共创作300多段相声,创作印记与新中国诞生以来走过的脚印完全相叠,乐呵呵的笑容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晓铁/藏品)
5 11 月, 2014 in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孙毓敏,1940年1月9日生于上海,1963年调入梅兰芳剧团刻苦学习梅派艺术,文革时期遭迫害伤残,后重返舞台任北京京剧院主要演员,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4年获首届梅兰芳金奖等,为国家一级演员,演出保留剧目《红娘》、《红楼二尤》、《杜十娘》、《荀灌娘》等,曾任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中国剧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剧协副主席、河北大学客座教授、国际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等职。
[相关链接]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每两年一评,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该奖始创于1983年,原称梅花奖,自第14届起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自第11届起增设二度梅并评出首度获得者茅威涛、刘芸;自第17届起增评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自第19届起增设梅花大奖并评出了第一位获得者尚长荣。这些获奖演员活跃在中国各地,成为戏剧战线上的主力军,为该剧种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收藏感言:在京剧界,孙老有“天才”之名;在戏曲界她创造了残疾后重返舞台的奇迹;在院校团长嘴里,她更是以“拼命”著称。文革时期因为不堪凌辱,跳楼伤残瘫痪病榻数载,后经艰苦锻炼重返舞台,每年演出达160场之多,其身残志坚的意志品德,赢得广大观众的褒奖和敬重。 (晓铁/藏品)
27 10 月, 2014 in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傅晶,1932年生于吉林辽源市,自幼喜爱地方民歌、戏曲和器乐曲,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理论作曲,毕业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总政军乐团、《解放军歌曲》编辑部工作,曾任总政军乐团创研室主任。1948年创作大型体操《革命赞歌》、插曲《丰收歌》流传全国,代表作有歌曲《眼望红旗情满怀》、《蝶恋花.答李淑一》、《北京颂歌》(与田光合作)、《海上女民兵》(与魏群合作)等;器乐作品有管弦乐曲《鸭绿江回想曲》、《第六套广播体操音乐》以及独奏、重奏曲等;多部影视剧歌曲获奖。
[相关链接] 民歌,指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自古代已有的传统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现今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纯朴生活感受的歌曲。
收藏感言:傅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对艺术的孜孜求索,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几乎家喻户晓。其创作的歌曲洋溢着军人的乐观、奉献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他几十年戎马生涯情怀的真实流露(参加辽沈、京津、渡江、衡宝、海南诸战役,首批入朝作战),每当听到那大气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经典歌曲时,我会随着激越起伏的旋律,情不自禁地向这位胸怀壮志的老人肃然起敬。 (晓铁/藏品)
24 10 月, 2014 in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任宇,1945年5月生于重庆市,自幼喜爱美术,1956年考入北京中央美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1973年开始从事专职邮票设计工作,1989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5年被授予邮电部“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曾任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高级邮票设计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理事。其设计邮票、邮资封片四十余套, 主要邮票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运动会》(合作)、《朱德同志逝世一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香港》、《约-维-斯大林诞生一百周年》、《大庆红旗》、《云南山茶花》、《石林》、《乙丑年合作)、《茶》、《香港回归祖国》(合作)等,其中《云南山茶花》获“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奖”,《香港回归祖国》获1997年“优秀邮票奖”。
[相关链接] 美术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 画布、 泥土、石头、木料、金属、木头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也叫 造型艺术 、 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 、雕塑 、工艺美术 、 建筑艺术等四大门类,现代有些学者也把书法、摄影等归纳入主要门类。我国自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而近数十年来欧美各国已不大使用“美术”一词,以“艺术”一词取代。
收藏感言:任宇是我国著名的邮票设计家,其精美的设计倾倒邮人,因此被誉为“茶花女”。这张邮票名片极具个性,空白处的亲笔签名及联系电话透示出她平和、谦虚、认真的个性,没有大设计家的架子,期待她不断有佳作问世。 (晓铁/藏品)
23 10 月, 2014 in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李洪海,1946年1月生于天津,自幼酷爱书法和篆刻艺术,参军后仍不忘习练书法,70年代初师从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口传心授,广泛汲取先辈艺术营养,坚持以楷书为基础,行书为综合运用特点,形成结字内紧外拓、疏密相间、骨势清秀、精美洒脱书风,其篆刻临古汉印、心追手摩、耕石不懈;治印章法变化多姿,古典雅丽;奏刀沉着苍劲,方整奇峭,成印自然。书法篆刻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均有发表介绍,并在国内外书法篆刻大奖赛中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外事礼品赠送。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综艺快报艺术顾问。主要著作有《李洪海篆书千字文》、《中国现代散文名篇钢笔书法》、《李洪海斗方书法作品集》、《李洪海书画扇面选》等。
[相关链接] 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的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 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作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习俗和思想意识。
收藏感言:作为军旅书画家,李洪海先生既有军人的刚毅、正直、率真和执着,又有艺术家的潇洒、细腻、敏感和严谨。从李老师撰写的《我与启功先生的笔墨情缘》中,足见其学古而重传承,化他长为己用,非古非今而又亦古亦今,书法作品透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功底,已经达到极高水准。 (晓铁/藏品)
20 10 月, 2014 in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金意庵,满族,1915年10月27日生于北京,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诗人、学者、鉴赏考据家,其诗书画印,被称为“四全”,被称为“四全”书法家。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师范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屡获大奖,并荣获长白山文艺奖,被授予终身特别成就奖。1993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金意庵诗书画印展》共展出书画印作品120余件,轰动京城,被誉为文人化、高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四全”展览。2002年2月7日病逝。
[相关链接] 诗书画印“四全”,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诗、书、画、印相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相互辉映,在其间感受风、霜、雨、雪,跌宕人生喜怒哀乐,浓缩人生上下乾坤,仿佛在梦中度过了春夏秋冬一般。
收藏感言:金老幼承家学,诗书画印无一不工,数十年如一日对砚田勤耕不辍,书法集各家所长,成一家之体,五体皆备;国画另辟蹊径,以书法入画,格调清新,设色典雅;除擅长书画外还精通铁笔,潜心秦玺、汉印等,篆刻章法自然,刀法凌厉,线条流畅生动,是国内排得上名次的大书法家,因生前很少印制名片,所以很难得到。 (晓铁/藏品)
17 10 月, 2014 in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2014年10月从淘宝网上淘到一件“八十年代宜兴紫砂《百家姓》赏盘”,尺寸:直径28厘米,厚1.5厘米,重1.5公斤,盘上阳刻有100个篆书姓氏。这件藏品的砂质(泥料)现在很难看到,值得珍藏。
[相关链接] 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紫砂,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 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兴紫砂器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变万状,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砂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使紫砂器面不仅具有亚光效果,可减弱光能的反射,而且能够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意即人间的珠宝、玉器没有必要去索取,还不如阳羡溪头的紫砂泥珍贵(阳羡,陶都宜兴的古名,一丸土就是名播天下的紫砂泥)。
收藏感言:紫砂器皿作为传统的收藏门类,近期市场表现颇佳,其收藏市场也摆脱长期萎靡不振之态,呈现复苏之势。紫砂也好,瓷器也好,盘子都以大为珍贵,因为赏盘越大越难做也就越难保存。这件《百家姓》赏盘以坯当纸,质地古朴纯厚,托物寓意,不媚不俗,构思巧妙,从形、质、色、神、气方面都显示出一种儒雅风韵,给人一种怀旧情结。 (晓铁/藏品)
14 10 月, 2014 in
姓氏藏品欣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北宋初年,江南吴越国的国王钱弘俶意欲归降北宋王朝,北宋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非常高兴,特意为钱弘俶重新编修了《百家姓》。钱弘俶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在位时吴越国非常富庶,人民生活安康。然而吴越国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国,终究无法避免融入北宋王朝。宋太祖灭南唐期间,吴越国曾出兵协助。南唐灭亡后一个多月,北宋王朝鉴于钱弘俶的忠心和功劳,决定和平统一吴越国,下圣旨令钱弘俶北上,到东京汴梁觐见北宋皇帝。钱弘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带上家眷和大将,携带大批贡品北上到东京汴梁归降北宋。宋太祖对这次召见格外重视,派皇太子远道相迎,还在东京汴梁城里专门为钱弘俶新建了礼贤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太祖还下了一道圣旨,圣旨中说,为了表示北宋王朝对钱弘俶的一番真诚和友好,为了表彰对吴越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的统一,北宋王朝决定重新编修《百家姓》。钱弘俶在东京汴梁逗留了三个月,回国临行前,宋太祖还赐密封的黄绫布包一个,嘱咐他到半路上再打开看。后来钱弘俶拆开一看,里面全是宋朝大臣们要将钱弘俶扣留下来的奏折。钱弘俶感激之余,也明白了宋太祖的良苦用心。太平兴国三年(978),钱弘俶将土地和军队尽献北宋,史称“纳土归宋”。
编辑感言:由此可见,《百家姓》出现在五代十国是个不争的事实,《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为宋太祖有意安排,“赵”是指赵宋,理应为首,排在《百家姓》第二位的“钱”就是钱弘俶的姓,钱弘俶的妻子孙氏的姓排在第三位,可以说在当时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后来《百家姓》成为塾学村童的必读之书,流传甚广。 (晓铁/编辑)
11 10 月, 2014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今年40岁的效秀涛总是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因为他的姓氏太特别了。上学时因为姓氏独一无二,老师特别感兴趣,所以经常被提问。效秀涛现在新华区文教体局工作,老家舞阳县,那里有一个村子70%左右的人都姓效。虽然村里同姓人很多,但外出时很少碰到同姓人。效秀涛记得,以前父亲曾在外地碰到一个效姓人,感到特别亲切。几年前效秀涛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位在南极从事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名叫效存德,由于是同姓缘故对这个名字印象特别深,虽然过去多年,仍旧难以忘记。
效秀涛是少数民族党项族人,由于姓氏稀少,且没有确切来源,家族中专门有人对于自己的姓氏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效姓原本为交力姓,祖上在甘肃交力家川,1958年文字改革后“效”与“交力”姓通用。实行身份证制度后,因受当时计算机文字输入条件的限制,很多交力姓改为效姓。效秀涛说,自己上小学和初中时,姓氏还是写的交力,交力姓后人应该切记,它的正写原本是交力。
编辑感言:据查考:相传交力姓祖上在朝中做官,因被奸党陷害满门受祸,兄弟3人隐名逃奔,为便于后人相认老大遂取交力姓,老二取校姓,老三取较姓,3字均不离交,以示标志。 (晓铁/编辑)
11 10 月, 2014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