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名起源于夏朝,它包括姓、名、字、号、谥号,发展到今天,其中一些元素逐渐被淘汰。在封建社会,很多家族规范家谱用字,谁是第几代的,一说名字就知道。时下,不少孩子的名字出自起名公司,起名公司除了利用《周易》做幌子外,还利用生僻字这一“宝典”做起了“买卖”。
初为人父的呼和浩特市刘先生为给女儿取个好名字,找了家起名公司,没想到给孩子取了个既“大吉”又“大凶”的名字。年初,刘先生的女儿降生时,刘先生在呼和浩特一家起名公司花200元找了个“专家”,根据生辰八字取了“刘幽悠”这个名字,说是“大吉”之名。然而,从这家起名公司出来,刘先生经过路边几个算卦摊,觉得应该顺便征求一下“算卦先生”的意见。“算卦先生”却告诉他“刘幽悠”这个名字有“凶气”,并建议他交50元,给他女儿重新取个“吉利”名字。这下,刘先生犯难了:不叫“刘幽悠”,钱白花了不说,还有可能丢掉女儿未来的幸福;叫“刘幽悠”,对女儿不好该怎么办?实在是太闹心,一气之下,他把写好“刘幽悠”名字的纸片撕碎了。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原本不为“测吉凶”之类的迷信所左右,却往往在取名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编后感言:起名字是一门学问,如果能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和古代哲学等传统文化,又谙熟汉语言文字音韵学、美学、心理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问,起一个响亮、吉利的名字肯定乐在其中,但一个人的未来,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奋斗。名字仅仅是一种区别对方的符号,只要好听、好记、好写,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追求,方便交流就行。 (晓铁/编辑)
5 5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记载姓氏的文献典籍数不胜数。笔者经过几年不间断努力,现已收集《百家姓》古籍善本达30余种,相关书籍计150册;收藏各种不同姓氏名片达1000多张。凡所收姓氏名片均标注读音、姓源由来、姓氏名人、姓氏郡望,按照姓氏拼音方式排序编号,便于查阅查时一目了然。
北宋初年《百家姓》为史学公认之通行版,列“赵、钱,孙,李”等单姓408个。“万俟、司马,上官、欧阳”等复姓30个,最后以“百家姓终”结尾,共收姓氏438个。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该书是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人所编,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其成书和普及早于《三字经》,据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排列有讲究: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也既是《百家姓》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以“赵、钱、孙、李”开头是尊宋朝国姓为首,把吴越国姓放在其次。“孙”是最后归降宋朝的吴越君主钱 (忠懿)之正妃,“李”指南唐李姓君主。次句“周、吴、郑、王”乃吴越开国君主钱鏐(武肃)以下诸帝后妃之姓。 浏览全文 »
29 4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1 条留言
2009年3月29日,农历己丑年三月初三上午,晴空万里,惠风和畅,万众瞩目的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各界嘉宾两万多人喜聚盛典,拜谒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共同祈福华夏繁荣昌盛,共同祝愿世界和平和谐。为迎接此次拜祖盛会,经国家邮政局批准,郑州市邮政局印制了精美的《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纪念封,深受海内外拜祖嘉宾和游客的喜欢,昨日拜祖现场短短两个小时,2000枚纪念封就销售完毕。 该纪念封全套1枚,贴个性化邮票1枚。个性化邮票主图为“和谐”,附图为“轩辕黄帝”像,纪念封融合了黄帝故里祠、轩辕黄帝像、黄帝宝鼎等黄帝故里的代表性元素。纪念封被誉为“邮票的身份证”,拜祖大典纪念封介绍了黄帝出生、建功、立都于河南新郑的历史史实。新郑是黄帝故里,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地,人文始祖黄帝在新郑建立有熊国。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新郑就有三月三风后顶拜轩辕的习俗!拜祖大典俗指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大典。
编后感言:2009年农历3月初3,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成功举办,这是全球华人的一次盛会,大会围绕“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之主题,顺应了海内外同胞之愿望,是国脉所在、世人所盼、盛世吉言。 (晓铁/编辑)
31 3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我国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春、夏、秋、冬不仅是四季名称,而且也是趣味姓氏。据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获悉,我国春姓人数目前有2.8万人,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内蒙古、安徽、河南、四川五个省份,其他省份春姓人数均不足1000人。北京春姓人数为228人。“夏”是“春夏秋冬”四姓中最为常见的姓氏,我国有425万人姓夏(湖北是夏姓大省),夏氏因得姓很早,随着时代不断更替,散居广泛。统计显示,江苏省的夏氏户籍人口最多,为45万人,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河南也有大量夏姓人口。“秋”是个古老的姓氏,我国秋姓人口总数为2万多人。陕西省秋姓人口居全国首位,为4700多人,其次为云南和四川。“冬”是比较稀有的姓氏,我国冬姓人口仅为1.5万多人。安徽省冬姓人口最多,超过3000人,其次为云南省2700多人,内蒙古、四川、河北也有不少冬姓人口,人数均在千人以上。此外,我国有2265万多人名字里有“春”字,名字里含有“春”字的人占到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76%,而名字就叫“春节”的有1.3万多人。统计显示,春夏秋冬在我国皆是姓,一共涵盖400多万人。其中春姓人数有2.8万,夏姓人数有425万秋姓人数有2万多,冬姓人口仅为1.5万多人。从地域分布看,东北人对“立春”这个名字尤为喜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叫“立春”的人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二、四位。
另全国户籍人口中,有5547124人在公历1月1日出生,618人姓名为“元旦”,名叫“元旦”的有5659人;有1735人不仅出生在元旦,名字也叫“元旦”。在汉语中,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618名“元旦”中有284人户籍在西藏,146人在青海,84人在内蒙古,54人在四川。名字为“元旦”的5659人,分布较多的省份依次为湖南省831人,甘肃省580人,西藏507人,山西省443人,浙江省421人,陕西省412人。从出生的年代来看,1949年我国正式将公历1月1日确定为“元旦”后,名为“元旦”的人数明显增多。中国人习惯将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专家介绍说,“元旦”是中国古代的“土产”。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夏朝时候产生了“夏历”,就是现在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我国汉语中,“元旦”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形状。“元旦”之意就是“初始的日子”,即一年的第一天。“元旦”一词已经在农历(夏历)中沿用了4000多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采用公历即阳历纪年,并把1月1日叫“元旦”,这一天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欢庆新年。 (晓铁/编辑)
27 3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周末读报,偶见《人名诗》文章,不由使我想起曾在山东宁阳当兵时自创的一首“小诗”:
朋比皆爱武汉城
春风和煦骄阳艳, (王凤艳)
友谊树下命相连。(李友莲)
晚风吹送兰草香,(王凤兰)
腊梅傲立枝头雪。(向腊梅)
秀美嫦娥奔月去,(张秀娥)
超凡吴冈捧酒迎。(石超英)
君送桃花留英武,(熊桃武)
朋比皆爱武汉城。(刘比武)
当时只是为了消遣,以这种方式表达从湖北枣阳七方公社林场应征入伍时后与农友分别时的心情,所以未曾投稿刊载,现在读后方知这就是《人名诗》。
一次偶然,使我钟爱上了名片收藏,作为一种新颖别致的集藏活动,虽然名片不值钱,但通过它可以看出社会的变迁,尤其是老名片,有些地名虽已消失或改名,但这些名片记载着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无疑名片收藏为今后从事人名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一般的社会生活意义上看:“姓名”,可以是一个人的标志、铭牌、符号,由于历史悠久的缘故,它决非仅仅起着字音、字符的普通作用,而是具有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及幽深的历史内涵,附载着种族成因、民族迁徙、人文生态、性情生理等诸多方面信息。
比如为大家所熟悉的对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联内含有蔺相如、司马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四个古人名。
二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何。
联内含有鲁肃、樊哙、狄青、萧何四个古人名。 浏览全文 »
12 3 月, 2009 in
姓氏人名诗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河南灵宝市作为世界杨氏始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在华夏民族的众多姓氏中,发祥于灵宝并以灵宝为郡望的唯有东汉太守杨震代表的弘农杨氏,故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杨震曾开馆授学,桃李众多,被誉为“关西夫子”,所办“三鳝书堂”闻名遐迩。杨震之子、孙、曾孙皆为宰相,史称“四世三公”。杨震被后裔尊为弘农杨氏的开基始祖,他的家乡灵宝市豫灵镇的杨家村成为杨氏的发迹地和祖籍地。杨姓以弘农杨氏为主体,不仅成为汉族中的大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也是主要姓氏。
(1)云南南诏白族杨氏:南诏本称蒙舍诏,即唐初乌蛮六诏之一,居于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境,因地处其他五诏之南,又名南诏。开元中,其王皮逻阁统一六诏,迂都太和城,即今云南大理县南太和村。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境和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一带。白族杨姓,一直是南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他们在汉代是哀牢夷中的一支,自称九隆族之后。至唐代时,杨姓便上升为族中大姓之首,有53人为南诏国的重要官员。南诏灭亡后,白蛮族贵族杨干真于927年杀郑隆宜和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改国号”大义宁”,改元”兴圣”,在位8年,谥”肃恭帝”,成为当地的一个割据政权。在元代,杨姓为段氏总管的重臣,有22人名载史籍。明清至近代,杨氏依然长盛不衰。至今在云南喜洲地区,还有不少林庄聚居着许多白族杨姓,如寺上、寺下、中和邑、城北、大界南等村。他们为保卫和开拓祖国的西南边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辽宁辽阳满族杨氏:辽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这里住有满族杨姓。据《皇朝通志·氏族略》载,辽阳人杨绶宗,就是满族镶黄旗人。
(3)吉林昌邑区满族杨氏:昌邑区在今吉林省吉林市。据1934年杨锡绶等人续修的《杨氏谱书》载,这里的杨氏,原为汉人,原籍云南贵州府,迁居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康熙年间,携眷移居永吉州地方,耕种官地,因能尽数交纳所在耕地5年的额粮,经吉林将军、副都统等奏请,奉谕旨,遂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其中关于庚子抗俄名将(杨)凤翔的记载,有补于史书之不足。
如今,杨姓遍及灵宝城乡,成为该市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随着灵宝市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对外宣传的不断扩大,该市的弘农杨氏文化研究引起了各地政府和杨氏后代的普遍关注,杨家村的杨氏后人近年来修葺了杨震祠堂,来自世界各地的杨氏后裔先后慕名到杨家村寻根问祖,认亲归宗。 (晓铁/文)
11 3 月, 2009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读《三国演义》,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经查考相关历史书籍又发现,整个东汉、三国时期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极少。《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而知识分子、官员、显要则找不出双字名,这的确是件怪事。究其原因,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浏览全文 »
9 3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说文解字》中有“阎”无“闫”,“闫”乃后世俗字,故“闫”不是姓。今之所谓“闫”姓是因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后被废止)把“阎”的繁体字误简化为“闫”,后有人将阎锡山的名字误写成闫锡山。解放后由广陵古籍刻印社在原宋代《百家姓》基础上续编出版新百家姓,从“赵钱孙李”开始到“百家姓终”结束,即从“丌官司寇”续编到“百家姓终”,由于当时编者考证不详,所以把民间认同的俗字“闫”收编其中。 (晓铁/文)
6 3 月, 2009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序 言-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
我族杨姓繁衍至今,辉煌显赫几千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到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从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到唐朝杨姓称为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宋朝时期尤以杨家将满门忠烈光宗耀祖,其威武风光不言而喻。随着时代的沧桑更迭,杨氏族人散居全国各地,有的远涉重洋定居海外,以至亲情隔膜,彼此不相往来,后代子孙亦不知祖先概貌。《杨德云家谱纪念相册》旨在沟通宗族血亲间的固有联系,缅怀先人,传承和光大杨姓。 浏览全文 »
4 3 月, 2009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