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吕丽萍

         [藏品简介]    吕丽萍,1960年4月生于北京市,1984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当年分配到上影厂演员剧团任演员,出演第一部电影《童年的朋友》获得好评,后在多部影视剧中担任角色,主演了电视剧《大树底下》、《围城》、《编辑部的故事》等,先后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女配角、中国电视飞天奖最佳女演员奖、“首届中国十大影视明星”称号、金鹰奖观众最喜爱的女演员、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女主角、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中国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等奖项。现任北京群星表演艺术学校校长。

        [相关链接]    北京群星表演艺术学校,1995年由著名演员吕丽萍创办,是经北京市教委批准的第一家专门培养影视剧表演人才的民办艺术学校。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影视剧表演艺术人才,已成为全国中等表演艺术职业化教育的典范,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的表演艺术爱好者,成为群星闪烁的舞台。

        收藏感言:吕丽萍拍过的电视、电影数目质量不俗,即使是古装戏剧也能演得平实自然,演出的角儿俏皮刻薄拿捏恰到好处。在美女如云的演艺世界,并不漂亮的吕丽萍以其纯熟的演技和个性的表演赢得了同行们的一致称道。现如今已是晚年的她慢慢享受生活,朴素低调不耍大牌,普通的脸庞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亲切,让人感觉就是隔壁的邻居

一枚亟待考证的清代姓氏物件收藏欣赏

        [藏品简介]    清代手工制作物件,一面錾刻姓氏文字,另一面錾刻花卉,无孔。正面中心手工阳刻“月”字,周围阴刻50个姓氏;背面錾刻“牡丹花”图案。外形尺寸:直径36毫米、厚1.5毫米、重14.5克,边齿纹路完整无损。年代:清晚期。材质:纯银。品相:九品。

        [相关链接]   法器又称为佛器、道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内义而言,凡是在宗教寺院内,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宗教事务的器具,或是宗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广义而言,凡是修行之人所用的器具或具有一些特殊功效的器具都可称为法器。

        收藏感言:2020年7月在武汉客厅古玩城淘得这枚物件,正面中心(月)字代表阳,周围(姓氏)则代表阴。据卖家讲:此物件为清晚期的银法器,即是修行之人所用的器具或具有一些特殊功效的器具。考虑到上面刻有姓氏非常稀奇罕见,所以毫不犹豫收入囊中。经钱币收藏好友鉴定,认为这枚应该属银花钱,有可能是“日月”一对,一枚“日”周围是常见的大姓,另一枚“月”周围则是不常见的小姓,上网查考信息并没有发现相关的史料,故具体用途和寓意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仔细观察这枚物件,线条流畅自然,造型简洁精美,工艺考究精堪,包浆老道醇厚,乃为收藏、欣赏、怀旧之佳品。

名人名片(政治类)收藏欣赏:鲁大东

        [藏品简介]    鲁大东,1915年3月生于河北馆陶 ,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担任中共馆陶县委书记、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军政治部副主任、第十军三十师政治委员等职,1950年先后担任四川乐山军管会主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四川省省长、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主任。1998年8月在成都逝世,享年83岁。

        [相关链接]    三线建设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随着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原来为准备战争突然爆发而建立起来的一些以军品生产为主的三线企业,面临着军品任务锐减、生产线闲置、经济效益下降、企业亏损严重、职工队伍不稳等诸多困难。到80 年代初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大批三线企业已经到了无法维持下去的地步。1983 年12 月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在成都成立,开始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整个三线调整改造工作经历了“七五”期间的综合治理改造,“八五”“九五”期间以脱险搬迁为主要内容的布局调整,“十五”、“十一五”期间的调整收尾三个阶段。调整改造使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改善了环境、增强了后劲,发挥了更好的作用;使濒临倒闭、陷入困境的企业,有的推倒重组,有的绝处逢生。三线调整改造经过一代人的奋力拼搏和艰苦创业,使一度陷入困境的三线企事业单位焕发了青春与活力,为国家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奠定了新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了三线工业基地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同时也为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鸣响了前奏。可以说三线建设为新世纪的重大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至今仍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行“一带一路”的基础,三线建设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

        收藏感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终结了10年“文革”历史,对内实行改革面向世界重新打开国门,开启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中国拨乱反正和重新崛起的大幕徐徐拉开的同时,1979年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为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随后省、市、自治区或选举或任命了省长、市长和区主席。本馆收藏的这枚名片,经查考1979年12月至1982年12月鲁大东时任四川省省长。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四川是全国国防科技企业投资最多的省份,因此四川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成为全国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重点环节。1983年鲁大东担任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主任,成为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领路人,其历史功绩永载史册,值得四川人民尊敬和缅怀。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才让当周

        [藏品简介]     才让当周,1969年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吾屯下庄,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热贡唐卡绘画技艺,从研磨颜料到构草图、上色、描金及开眼等工序,兼通塑像及油漆彩绘工作,是热贡地区普遍公认的唐卡王,1997年担任”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的画师之一。作品《释迦牟尼佛传》先后荣获“第四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品展中荣获二等奖”、“中国·青海热贡唐卡艺术品博览会绘画作品一等奖”、“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等。

       [相关链接]     热贡唐卡,是青海省同仁县特产,既吸收了汉地文化,又继承了藏传佛教及西藏唐卡艺术风格,经过不断传承变迁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及地域风格特征。“热贡”是藏语的读音,其原意是“隆务河流过的地方”被人们称作“金色的谷底”,在芸芸众生中能够被选中描摹唐卡的人,往往是寺庙僧人或者是祖传世家。唐卡由印度传入西藏与藏艺术文化结合而形成,最有趣的是全程颜料都不兑水,每一下都是沾着口中的唾液来细心绘制,因为每一笔都有极度的虔诚和专注,所以每一次唐卡的绘制便是手艺和心念结合的过程。由于青海藏族人民的生存环境,审美视觉养成了对三原色的偏爱,在色彩方面有别于西藏唐卡,画面更显活泼,线条更为讲究,用色技法独到,尤其在金线的运用上堪称“富丽堂皇”,色泽经久不衰。唐卡是人类的文化瑰宝,更是当代收藏的热点。

        收藏感言: 唐卡古老而神秘,又名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每个造型、线条和色彩都有其深厚甚至神秘的文化底蕴和故事,体现着藏族崇尚自然的文化精神。唐卡的绘制是一项虔诚面细致的宗教和艺术、甚至是哲学的活动,一幅巨型唐卡的绘制可能长达一年甚至数年,每一个细节都有神秘的藏族宗教和历史故事,名寺中珍藏的巨型唐卡展示是藏传佛教最隆重的盛典。才让当周作为唐卡艺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唐卡艺人,绘画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作品被国内许多寺院及相关收藏机构、艺术界人士收藏,为推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唐卡艺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李玉芙

        [藏品简介]    李玉芙,1938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国家一级演员,“梅派”青衣,原在哈尔滨京剧团学戏,后经梅兰芳介绍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学习,师承梅兰芳、华世香、李慧芳、张蝶芬、贾世珍等。1959年毕业到梅兰芳京剧团任演员,1960年调入北京市实验京剧团任主演,先后主演《贵妃醉酒》、《宇宙锋》、《霸王别姬》、《凤还巢》、《穆桂英挂帅》等梅派名剧,曾代表梅剧团参加梅、尚、程、荀四大流派联合专场演出《贵妃醉酒》,因嗓音甜润清脆,表演洒脱大方,被誉为梅派传人中的新星。退休后仍参加剧院演出,应邀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校担任教学工作,在中央电视台《跟我学》栏目中教唱京剧,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

        [相关链接]    梅派指梅兰芳在京剧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京剧流派,主要是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收藏感言:李玉芙出身于梨园世家,父亲艺名李妙兰,有七子一女,除四子从事杂技专业外,长子、次子、三子、五子、七子都曾活跃在京剧舞台上。这张名片电话信息为北京号码6位数,经上网查证1994年北京市电话由六位制向七位制过渡,名片上手书“石维坚”是李玉芙的丈夫,二人于1962年结婚,次年女儿出生取名“梅”,因为李玉芙唱梅派京剧故此纪念。石维坚是中国杰出的话剧、影视表演艺术家,也是第一个塑造孙中山形象的演员,夫妻相濡以沫在文艺界是对有名的恩爱伉俪。

名人名片(政治类)收藏欣赏:章含之

        [藏品简介]    章含之,1935年7月生于上海,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养女、曾担任毛泽东英文教师、著名外交家乔冠华之妻,出任女外交官、参与中美建交谈判、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晚年著述《我与乔冠华》、《风雨情》、《我与父亲章士钊》、《那随风飘去的岁月》、《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等回忆录。2008年1月26日病逝,享年73岁。

        [相关链接]    章士钊,1881年3月生于湖南省善化县,字行严,一个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相融合的人物。上世纪以“苏报案”震惊思想界、以北洋政府段祺瑞内阁的司法总长和教育总长闻名教育界、以2万银元巨款赠与毛泽东、以鼎力营救李大钊而为中共所激赏、以为被国民党捕获的陈独秀出庭辩护而声名显赫、以上海流氓大亨杜月笙的高级顾问身份而名震上海滩。

        收藏感言:30年代上海滩一个出身低微、年轻美貌的女子与一位富家公子的爱情,使她以私生子的身份入世。母亲决心非父亲不嫁,而父亲也无可奈何,于是一场赔偿官司开堂。母亲对父亲报复的砝码是:如果他不要这个孩子,那她就会被送给下等人;父亲则宁愿以金钱抵偿也不愿意收留自己的孩子,而作为母亲的律师上海滩大名鼎鼎的章士钊将她收作自己的养女,章含之的命运转折点就在这一瞬间开始,为日后成为“名媛”铺平了道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女人的婚姻注定为世人所关注,章含之与乔冠华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构成了她人生中的一个亮点。1973年与乔冠华结为伉俪幸福生活了十年,但也共同经历了政治风雨的磨难。1983年乔冠华去世章含之剪下丈夫的两束头发并留下遗愿:带着丈夫的头发同养父葬在一起,以示对夫君的爱至死不渝。有道是:一代名媛,传奇人生。至爱华章,一生含之。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于魁智

        [藏品简介]    于魁智,1961年12月生于辽宁沈阳,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演员,自小受到当音乐教师的母亲启发爱上京剧,工老生。1982年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毕业,先后荣获首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梅兰芳金奖、中国金唱片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华鼎奖暨中国演艺名人公众形象评选(戏剧类)第一名等多项大奖。2004年推出专辑《于魁智老生唱腔》并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国粹之声,开创了中国京剧艺术的先河。2005年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

        [相关链接]    工老生是传统戏曲脚色名,指主要扮演以唱为主的文老生,也就是正生,在剧中扮演男主角。传统京剧中原有“生、外、末”后来统称为老生,按照表演艺术特点的不同又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安工老生,又称“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书生一类人物以唱功为主,在舞台上安详稳重动作较少,故称“安工”;衰派老生,又称“做功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状态衰颓的人物,以做功为主,故称“衰派”;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将一类的人物,由于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枪把子(剧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京剧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员,文戏、武戏都擅长,唱功戏、做功戏、靠把戏都能演,后来就把这种戏路宽的老生演员称为“文武老生”。

        收藏感言:于魁智以文武老生传统戏打底,数十年来固本守正复排数十出老戏,同时求新求变从《兵圣孙武》到《丝路长城》创作十余出新编剧目,艺术轨迹与观念在整个传统艺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表演自然流韵,字正腔圆,音纯溶情,扮象佳,基本功过硬,为最具票房魅力的文武老生,是人民喜爱的艺术家。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魏明伦

        [藏品简介]    魏明伦,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市,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国家一级编剧、四川省作协副主席。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1980年创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戏曲文学戏本;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代表作《中国杂文大观》、《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品集》、《新华文摘》、《笔会文粹——走过半个世纪》等;九十年代涉足影视领衔创作《众人划桨开大船》等节目获多项春兰杯奖、担任电影《变脸》编剧获1995年度中国电影节华表奖(政府奖)最佳合拍片奖等。1987年被新华社《半月谈》公认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2005年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为中国剧协副主席。

        [相关链接]    “四大怪杰”,怪杰意即行为怪诞不羁,但却为大众谅解和欣赏的名人。2016年在中国戏曲现代化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戏曲导演余笑予、四川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周本义、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名誉院长裴艳玲被评为“新时期戏曲怪杰”。

        收藏感言:魏明伦童年失学,九岁唱戏,业余自修文学,少年习作杂文,由于其在多方面取得优异成就却拿不出小学毕业文凭,故被海内外戏称为“巴蜀鬼才”。2013年在成都开办个人文学馆引起文坛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它既是一种地域文化推广,也为社会各界人士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感受中华民族文学的独特魅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对传承和保护巴蜀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馆收藏的这枚名片特别之处在于主人亲笔书写姓名并盖印章,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片如其人,彰显“风骨”

名人名片(政治类)收藏欣赏:孔泉

        [藏品简介]    孔泉,1955年11月生于印度新德里,祖籍广东普宁市下架山镇南城村,原名邦西,孔子七十六代孙,父亲是原新华社东京分社社长孔迈。197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先后在比利时蒙斯国立大学和安特卫普大学就读,并在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进修,1995年编纂《荷汉双语词典》,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外交部发言人、欧洲司司长、中国驻法国并兼驻摩纳哥公国大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理、中央外办副主任等职。

        [相关链接]    上世纪80到90年代,经过几次石油危机之后,荷兰进入经济持续增长时期,不少中国人远赴荷兰寻求工作机会,中荷之间人员、经贸交往日益密切,对两国语言的互译需求大增。1995年孔泉编纂的《荷汉双语词典》出版,立刻受到学习荷兰语人士的欢迎,被荷兰政府作为必备工具书赠送给入籍荷兰的中国人。

        收藏感言:孔泉精通法语、荷兰语、英语、德语,工作上时常妙语连珠,文采飞扬,生活中却是同学和同事眼中重情重义的人。随着中国对外交往与合作的扩大,多年的驻外工作经历让他体会到不同语言的丰富细腻与表达之精妙,面对“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50多种官方语言对小语种需求量的迅速增加,孔泉认为:要实现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必须通过学习和掌握对方的语言来实现。

上海胡国璋老师赠本馆姓氏文章剪报收藏欣赏

        [藏品简介]     胡国璋老师赠姓氏文章剪报200余篇。年代:1994年至2021年。

        [相关链接]     胡国璋,1937年生于上海浙兴里,退休前是一名教师,早年教俄语,后转教政治。胡老从1960年开始订报,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会搓麻、不懂跳舞,生平唯一的爱好就是读报,当时工资只有四五十块钱,他将仅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报、订报,每年平均订阅《新民晚报》、《上海劳动报》、《解放日报》、《广州文摘报》、北京团结报》、《文汇报》、《 时代报》等十几份报刊和杂志。通过读报掌握了各类学科知识和第一手新鲜新闻,这些被他用到课堂上深受学生们的喜欢。1997年退休后他依然是每天三四个小时坐在书桌前边看报、边剪报,虽然看报、剪报占用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但他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收藏感言:2021年4月胡老给我发来一条微信“杨老师,晚上好!多年不见,好想你们。还记得十多年前你爱人到上海来乌镇旅游,回忆往事,历历在目。由于年令关系现将多年来收藏的剪报(都和百家姓有关)送给你,望笑纳!请告诉贵府详细地址”。一周后我收到了胡老师邮寄的厚厚一沓剪报,仔细查看都是与姓氏相关的文章,不由得喜不自禁。我感慨胡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当得知我爱好百家姓专题收藏时,他无偿将剪报赠予馆藏,既是对我莫大的支持也是对我殷切的鼓励,令我倍感珍惜,难以忘怀。    (由衷感谢胡国璋老师倾情赠予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