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1162 黄江:huang jiang 姓氏来源:现代双姓。系黄、江姓合成。姓氏名人:待考。姓氏郡望:待考。
序号1163 哀:ai 姓氏来源:春秋时期,鲁哀公谥号“哀”,后代以谥号为姓。姓氏名人:哀愉。五代南唐时礼部尚书,皇帝嫌其姓氏不吉利,下令改为“衷”氏,故历史上有哀氏改为衷姓之说。姓氏郡望:广汉郡,今四川广汉市。

序号1164 参:can 姓氏来源:(1)古帝颛顼后裔陆终二儿子参胡之后。(2)祝融后代惠连被封于参胡,子孙以地名喂姓。姓氏名人:参徐。宋代人,绍兴年间中进士。姓氏郡望:晋阳郡,今山西太原市。
浏览全文 »
18 11 月, 2015 in
姓氏名片查考 |
欢迎评论或留言
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于名字者大都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让人容易记住,但是古代许多皇帝所用的名字却古怪生僻,仅从汉代至清代就能发现很多少见的汉字名字:
元帝刘奭:奭念shì,《说文》里其意思为“盛”。燕召公也曾用过此名。
汉成帝刘骜:骜念ào。《吕氏春秋》注解其为千里马的意思。
汉平帝刘衎:衎念“kàn”,快乐的意思。
汉章帝刘炟:炟念dá,“火爆”的意思。 浏览全文 »
13 11 月, 2015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庞学勤,1929年5月生于江苏省阜东县东坎镇普通农民家庭,1944年投身革命随军南下,参加过淮海战役,在部队曾当过文化教员、文工团员、炮兵连指导员,曾在《甲午风云》中成功塑造了一名充满爱国激情、反对投降、主张抗战的“致远舰”英雄神炮手王国成的形象,并在《战火中的青春》、《兵临城下》、《烈火中永生》等经典电影中担任角色,于1962年入选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1973年担任长影副厂长、1986年任珠海市文化局局长。2015年10月12日在珠海逝世,享年86岁。
1958年庞学勤与第一任妻子杨洸步入结婚殿堂。杨洸是五、六十年代的著名电影演员,曾在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饰小翠、《冰上姐妹》中饰王冬燕,不幸的是结婚第二年患眼疾失明,这期间又遭“文革”磨难患精神分裂症,2004年6月逝世。
2009年庞学勤与第二任妻子高山英子结婚。高山英子是中日混血儿,曾在长影保育院工作。父亲是长春中科院干部“文革”前去世,母亲是日本人,晚年退休后带子女返回日本,199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高山英子作为日本电影代表团领队与庞学勤邂逅重逢。
[相关链接] 致远舰是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建造的穹甲防护巡洋舰,为致远级巡洋舰的首舰。致远舰排水量2,300吨,航速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1894年9月17日中日双方海军主力曾在黄海北部海域爆发海战。此次战役北洋水师共损失5艘战舰,其中有4艘战舰都沉没在交战海区,分别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为掩护受到猛烈攻击的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敌军战舰,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收藏感言:庞老是我国五、六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位英俊、潇洒的“硬派小生”,丰富的部队生活为其登上中国影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婚后与病妻相依相守,无微不至地照料传为佳话。1960年影片《甲午风云》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2015年10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队确认“黄海甲午海战沉船为北洋水师致远舰”,当带有篆书“致远”字样的瓷盘被打捞出水时,神炮手的扮演者虽然遗憾地离世,但庞老在银幕上呈现的诸多英雄人物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晓铁/藏品)
11 11 月, 2015 in
红色藏品欣赏,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姓氏油纸伞生产厂家:云南六福伞铺。材质:楠竹。伞面直径:100CM。生产工艺:3800针满穿,采用人工压榨的桐油晒制。重量:521g。
[相关链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油纸伞大约出现在唐朝,后传至日本、朝鲜,明朝普及到民间。油纸伞除套印、古法石印外,均为天然植物内嵌及手绘型油纸伞。油纸伞的主要原材料:皮棉纸、桐油、竹等最早由中国人发明或发现使用,因江南地区气候潮湿多雨,当时制伞业十分蓬勃,如文学作品《白蛇传》等可见油纸伞的踪影。油纸伞除用作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还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著新娘以作避邪;送葬时则用白色油纸伞。
油纸伞的制作过程:1、号竹:即选竹。2、做骨架: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3、上伞面:把裁好的纸黏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4、绘花:于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5、上油: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即可使用。6、图案:油纸伞的图案一般以传统国画常见题材为主,如花鸟、山水等;也有以古典文学名著内容如《红楼梦》、《西厢记》的情节为题材。 浏览全文 »
5 11 月, 2015 in
姓氏藏品欣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陕西,简称“陕”或“秦”,省会古都西安,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全省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3775万,下辖10地级市,其中西安
、宝鸡两市城市人口过百万。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雍州、梁州所在地,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墓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陕西不仅有三项九处世界遗产,分别为长城
、秦始皇兵马佣、达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大明宫、末央宫、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而且姓氏文化积淀深厚,是华夏姓氏发源的重要集聚地之一。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1953年西安城东发现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宝鸡市法门寺)和黄帝(生于武功县)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地。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源于华山)。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些都足以证明陕西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对于“姓氏起源与陕西地区的关系”现今权威专家公认:陕西是很多姓氏的起源地,比如“周”、“秦”姓氏从字面上看就很容易使人与“周朝”、“秦朝”联系起来。从历史学和汉字学的双重角度看,作为周秦汉唐绵延长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岐山、韩城等地都与姓氏起源密不可分。几千年来这里曾迁入大量外来人口,周、汉几代都曾把天下富户集中到关中,汉武帝一次就将全国7万户30万人迁到兴平,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些姓氏逐渐发源并繁衍下来,加之历史上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数民族的归化,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姓氏。 浏览全文 »
29 10 月, 2015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2015年10月向河南藏友王万江购买“中华姓氏封《百姓一家 根在中原》王姓明信片一枚、百家姓王姓书一本。本馆收藏的这套姓氏封,珍贵之处在于加盖有参加嵖岈山保卫战的抗日英雄王合中的签字盖章及嵖岈山邮戳。
[相关链接] 王合中,1924年生于河南遂平县嵖岈山镇,17岁时在嵖岈山职业学校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师生被编入新四军,参加过嵖岈山保卫战(又叫黄土岭战斗)。1944年12月22日嵖岈山保卫战是豫中抗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反侵略战斗,当时在嵖岈山一带共有敌伪顽兵力两三万人,面对敌军多方夹击,抗日将领通过游击战争,利用有利地形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沉重打击了豫南日军的嚣张气焰。后跟随李先念部队南下大别山,担任侦查连连长。1953年转业到县委农村工作部,1990年离休。
收藏感言:明信片作为书信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人们所熟知,在手机、互联网等快捷交流工具被广泛使用的今天,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传播价值,也是各国展现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感的一种载体。《百姓一家 根在中原》由河南省旅游局和河南省邮政公司共同推出,2014年首批开发28个大姓,主要介绍姓氏起源、传承历史及名胜古迹,深受大众的喜爱。 (晓铁/藏品)
28 10 月, 2015 in
姓氏藏品欣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孙宅巍,1940年10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顾问,独立完成或主编12部著作,发表主要学术论文百余篇。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八五”国家社科项目《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称其为“国内外公认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权威”。
[相关链接] 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收藏感言:一直以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30万人数问题”是中日两国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不可回避的分歧点和争论点,孙宅巍将毕生精力放在了“人数”这一关键问题上,最先运用尸体掩埋和处理的统计来认定30万同胞惨遭屠杀的事实,独创地提出“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这一对南京大屠杀的宏观认识,建立了对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最新架构和体系,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晓铁/藏品)
27 10 月, 2015 in
红色藏品欣赏,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上古时期,古人的名字和现代人一样都代表着一定的意义,而不是像抓阄一样随便找两三个汉字组成名字。如:春秋时期有很多士大夫都叫“杵臼”;大名鼎鼎的晋文公叫“重耳”;吴国君主阖闾名字就叫“阖闾”,他的父亲叫“夷眛(也有人认为是诸樊)”,他的儿子叫“夫差”,手下有一个武功非常高强的刺客与专诸齐名叫“要离”,这些名字不仅奇葩怪异,而且很难理解意思。要想弄清楚古人的名字和现在人名字的差别,就得从中国的姓氏起源说起。
一、“姓”和“氏”的起源
上古时期,中国只有“姓”和“氏”,没有“名”这一概念,“姓”和“氏”分开,并且“姓”以“女”字为偏旁居多,如“姬”、“姜”、“妫”等,三皇五帝中的皇帝姓姬,炎帝姓姜。 历史学家认为,在中国姓氏的起源中“姓”指向来源,“氏”指向去向或者职业。远古时期部落族群逐江河水流而居,居住在哪条河流,哪条河流就是他们的来源,“姓”便以此而生,比如说“姜”姓,可能就是根据同音的“江”字而来。早期社会姓氏代表着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高低贵贱,女性往往为一个家族的首长,和她交配的往往都是外族部落的男子,交配完后男子“不负责任”地走了,所以人们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出来的孩子随母姓,于是这个部落姓“姜”,那个部落姓“姬”,另个部落姓“妫”,由此说明,中国的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那个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男性。
随着孩子越生越多,而姓只有一个字,如何区分众多的孩子,于是“氏”应运而生,如:黄帝姓姬,叫轩辕氏,“轩辕”是车轱辘,意思就是皇帝的职业与车轱辘有关,是车轱辘的设计者;皇帝也叫有熊氏,这是因为后来居住在有熊国,有熊国是他的去向;后来黄帝当了部落首领,他的儿子和孙子有的继承了“姬”姓,有的叫“高阳氏”,以地名为姓(现在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即后来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周朝的君主姓姬,但是国家实行分封制,姬姓的诸侯国有好几百个,这个时候唯一能把他们区分开来的只有“氏”,如: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为非常擅长射箭就叫“张”氏(张的本义即是弓);叔叔擅长制作篱笆就叫“樊”氏;外甥的封地在魏就叫“魏”氏;侄子杀猪杀的好就叫“屠”氏;住东郭城廊的就叫“东郭”氏;住城墙西门的就叫“西门”氏,周朝八百诸侯国就有八百个不同的“氏”,这些“氏”就是”赵钱孙李“姓氏的最初形态。 浏览全文 »
23 10 月, 2015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2015年9月魏石岭老师得知《百家姓收藏馆》开馆,欣然挥毫题写“华夏光荣”赠于本馆。
[相关链接] 华夏起源于华胥,伏羲即为华胥氏。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几千年来汉族在晋,燕,秦,齐,吴,越,楚等国的基础上构成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又与共同生活繁衍在这片神州大地的少数民族同胞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文化。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以黄帝部和炎帝部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联盟。
收藏感言: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因此华夏族有另一个名字汉,而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成为了汉文化的代称。魏老师说,之所以题写“华夏光荣”,是因为《百家姓收藏馆》乃全国首家,创建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弘扬华夏姓氏文化,以“收藏”和“研究”并举,荣耀其身,值得褒奖和尊敬。 (晓铁/藏品)
28 9 月, 2015 in
姓氏藏品欣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周末闲逛居仁门古玩市场,在地摊书刊中发现一张“西安廣仁医院医师张恩祥”的名片,名片为竖式字体用毛笔书写,只有住宅地址,字迹清晰,经上网查证:广仁医院,即“西安市第四医院”与北京的 “同仁”、“协和”、华西的“辅仁”为同一时期创办,是西北地区当时唯一的一所教会西医医院,新中国成立后更名。
[相关链接] 1898年,英国基督教浸礼会把现代医学引入西安,创办了“英华医院”,坐落于西安市东木头市街,院长由英国人姜感思担任。当时医院仅有病床40张,大夫23人,是当时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西医医院 ,担负着西北地区人民的诊疗任务。1916年,由政府拨款,于解放路大差市口建设新院,“英华医院”更名为“广仁医院”。1939年,因日寇飞机轰炸,医院迁至东关尊德中学。1951年7月20日,中华基督教会陕西大会将广仁医院交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更名为“西安市广仁医院”。 1952年10月11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接收“西安市广仁医院”,更名为“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由当时的西安市卫生局局长叶瑞禾兼任,从此西安市第四医院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广仁医院迈向了新的发展历程。
收藏感言:经查阅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网页惊奇发现,1936年8月27日国民党主席连战就出生在陕西基督教广仁医院。由此可见,方寸名片不仅是一个人的标志、铭牌,而且蕴藏着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及幽深的历史内涵,传承着种族成因、民族迁徙、人文生态等诸多方面信息,从中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因而具有一定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晓铁/藏品)
28 9 月, 2015 in
红色藏品欣赏,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