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宾波泊博补布部秘

        序号520    宾:bin    姓氏来源: 西周幽王曾孙周桓王,有一孙名宾,被封地为栾,故谓栾宾,嗣后子孙一分为二,一以封地定姓,一以名“宾”为姓。姓氏名人:宾福寿。广西平南县人,太平天国将领,木匠出身,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军中,任营造军营、船舶、战车、宫殿的工程总指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任御使九冬宫丞相,天京失守后下落不明。姓氏郡望:齐郡,今山东淄博市。

       序号521    波:bo     姓氏来源:(1)王莽为波水将军,子孙后代因以为姓。(2)以邑为姓,古有波邑,今河南济源。(3)古代月氏族姓氏,北魏时月氏王姓波。姓氏名人:波才。东汉灵帝时颖川黄巾军将领。姓氏郡望:巨鹿郡,今河北平乡县。
 
 
 
 
 

    序号522    泊:bo   姓氏来源:(1)夏王的旁支后代分封于泊,遂以此为姓。(2)春秋时,曹国世子羁的后代,分封于泊,后代遂以此为姓。姓氏名人:待考。姓氏郡望: 待考。

 
 
 
 
 
 
 

       序号523    博:bo    姓氏来源:(1)古有博水,遂以水取姓。(2)秦代居住者以博地为姓。姓氏名人:博子劳,汉代人,善相马。姓氏郡望:淮南郡,今安徽寿县。
 
 
 
 
 

浏览全文 »

已故高僧:灵光长老名片收藏

      [藏品简介]    2009年2月17日,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湖北省武汉市宝通寺首座、美国佛教教育协会福慧寺顾问灵光长老在念佛声中安祥   示寂,享寿81岁。灵光长老往生前预知时至,曾多次叮嘱随侍弟子“在往生后一切从简,不发讣告,不竖碑立传,七天后将臭皮囊就地安葬”。

      [相关链接]    灵光长老,俗名张伯野,山西左云县人,1929年农历8月18出生,自幼随母吃斋念佛。1980年依山西五台山广济茅蓬方丈净如长老剃度出家;1985年随师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创建华严精舍(现清净寺);1996年在纽约创建美国佛教禅净学会广济寺;2002年因病回国修养驻包头市清净寺;2004年将清净寺交付并传法与弟子超进法师主持闭关修行养病;2008年初冬思母心切,忽视医生劝阻,前往山西左云祭祀生母墓地,旧病复发,停留左云修养。灵光长老一生持戒精严,禅净双修,热衷佛教教育事业,弘法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和欧美大陆,1980年至1983,率先在五台山广济茅蓬多次举办各种形式的青年僧伽培训班,并亲自任教;筹建华严精舍(现清净寺),开启塞外边地汉传佛教之先河。

         收藏感言: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夏大地已流传两千多年。中国历代高僧用佛教慈悲、智能、大德、和合理念提升人们的精神道德,净化人类心灵世界。灵光长老圆寂后,佛教众弟子发起念佛四十九日、做七、普佛、斋僧,以此功德回向长老得生安养,一生成佛,乘愿再来,普度众生。本馆从网上求得灵光长老的名片及亲笔提写的贺卡、信札物件,也算是前世修来的福缘,正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晓铁/藏品)

四川人口普查 发现生僻姓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而姓名再次排在调查内容首位。四川眉山在本次人口普查中发现590人姓氏怪,不少鲜为人知的姓氏浮出水面。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中华万姓同根。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所谓“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姓被赋予“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成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而每一个姓氏,都会流传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有些我们知道,有些则湮没在少数人的记忆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按照姓氏进化的普遍规律,大姓人数将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甚至消亡。

       我姓补,叫补天。19岁男孩补天在崇州市一个培训基地实习,为这里的朋友带来不少生活“佐料”。“呵呵,你叫补天啊,你跟女娲什么关系?”“哎,你是不是有个弟弟叫补地?”“补天,你看又下雨了,快出来把天补一下”。有同学甚至干脆张口闭口称呼他为“女娲”。面对这些没有恶意的玩笑,温和的补天一笑而过:“这种玩笑从小到大见多了,都是关系好的朋友跟我闹着玩”。

       52岁婆婆叫“蹦的”。蹦的今年52岁,从甘孜来仁寿31年,住始建镇通江村。蹦的婆婆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当年从甘孜过来,很多人劝其改名,婆婆说,“名字叫起来虽然麻烦,但是爹妈取的,不能随便改”。“我是个文盲,自己写不来名字。现在出门办事都要把身份证带着,不然口水说干了人家也听不懂”。

       笔者从网上搜索获知,“补”用作姓氏读音为第四声,姓氏渊源有三:(1)出自炎帝时期的补国,属于以国名为姓。(2)春秋时期,郑国境内有地名补,分封给一位功臣作为食邑,其后代遂以邑名为姓,成为补姓的另一支来源。(3)苗族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补”为姓氏者。“蹦”作为姓氏在陈永潮编纂的《稀、奇、古、怪姓氏汇考》一书中查无此姓。

       编辑感言:据调查,“生僻姓氏”、“稀罕姓氏”大多数确有其姓,究其原因,有的姓氏在迁移时因工作人员手写字迹潦草登记错误;有的姓氏为繁体字登录时用简体字代替;有的姓氏系生僻字电脑打不出则用同音字或其他字代替;有的申请人在登记户口时错报姓名等。据了解,目前公安机关虽然已经建立了姓名冷僻字数据库,并对人口信息系统进行了升级,而对于使用生僻字、冷僻字的这些居民来说,仍有可能在办理社保、银行存款、升学、出入境时遭遇到计算机系统无法录入的麻烦。       (晓铁/编辑)

澳把摆霸闭保表本

       序号512    澳:ao     姓氏来源:(1)历史上匈奴族、女真族及蒙古族姓氏所改。(2)金元时期,女真族姓氏奥敦、奥屯,蒙古族姓氏奥鲁等复姓改为单姓。姓氏名人:澳黎斌。无锡中旅新侨国际货运上海分公司经理,公司地址:无锡市海海中路1720号。姓氏郡望:彭城郡,今江苏徐州市。  

  

       序号513    把:ba     姓氏来源:(1)东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军阀董卓专横跋扈,杞康为避董卓之难改姓“把”。(2)东北山名把忽岭,女真人一支以首字为姓。(3)新疆古高昌回鹘王国建于唐代,后裔以把把公为始迁祖,改汉姓“把”。姓氏名人:把尔功。河北保定人,明洪武初为明军把总,因屡立战功,朱元璋感其“微职起家,战功尤伟”,遂红笔加提手赐姓把。姓氏郡望: 金源郡,今松花江流域。 

  

       序号514   摆:bai    姓氏来源:(1)唐天宝元年(742年),西域回部人摆都,其子以摆为姓,名言太。(2)摆夷,为僰人(白族先民)之一族,以族名为姓。姓氏名人:摆光伟。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原支行桃园南路支行分理处经理。姓氏郡望:待考。  

 
  

      
  序号515    霸:ba      姓氏来源:夏的同盟部落,彭祖之裔豕韦(春秋卫地小国)后代姓“霸”。姓氏名人: 霸荣。五代,北汉人。姓氏郡望:齐郡,今山东淄博市。    

浏览全文 »

爱新觉罗阿昂奥吾

       序号508    爱新觉罗:ai xin jue luo     姓氏来源: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两字为赵,此族始兴于金国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肇、罗、艾等氏,为满洲语音译。姓氏名人:爱新觉罗·奕訢。清宣宗第六子,号“乐道堂主人”,道光三十年以宣宗遗诏封恭亲王,因“上尊号”事罢去差事,咸丰十年奉命为留守京师议和全权大臣,签订《北京条约》。姓氏郡望:肃慎郡,今东北地区。

 

       序号509    阿:a    姓氏来源:(1)夏朝末年伊尹,助商汤伐夏桀,商朝建立后,商王汤尊其为“阿衡”,子孙遂以“阿”为姓。(2)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复姓阿贺氏,随魏孝帝迁都洛阳后,定居中原改为“阿”姓。姓氏名人:阿桂。清代满洲正蓝旗人,字广庭,乾隆三年举人,历官吏部员外郎,升内阁学士,平定伊犁,出兵缅甸,皆立战功,封城谋英勇公,图像被绘制悬挂于紫光阁。姓氏郡望:河南郡,今河南洛阳市。

 

       序号510     昂(卬):ang    姓氏来源:(1)周大夫昂叔之后。(2)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昂之后。(3)为西夏族人所改。姓氏名人:昂吉。元代唐元人,字啓文,世居西夏,后迁至吴中,任池州錄事,为人廉谨,工于诗文,有《啓文集》传世。姓氏郡望:荥阳郡,今河南荥阳市。

 

 

        序号511     奥:ao    姓氏来源:(1)匈奴有奥达王,奥氏出此。(2)为奥屯氏,奥鲁氏所改。姓氏名人:奥里后。明代人,曾任江西省余千知县。姓氏郡望:彭城郡,今江苏徐州市。    (晓铁/藏品)

“中华百姓寻根”特种封100枚收藏欣赏

        [藏品简介]    “中华百姓寻根”特种封,根据国家统计局以人口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按每姓一封一片,全套100枚,限量1000套,加防伪标志并加盖陕西黄陵邮戳和纪念邮戳。出品:中国邮票博物馆。

       [相关链接]    纪念邮戳是邮政部门为纪念某一重大节日、重大事件或邮票发行而专门刻制的一种带有纪念文字或图案的邮戳,按使用范围可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两大类;按使用单位可分常设邮政局、所、和临时邮局使用两大类。邮票公司系统(也有称邮资票品局、集邮公司)为新邮票发行而刻制的首日戳也属于纪念邮戳的一种,是邮政部门特许的,兼备邮票发行首日盖销和纪念的双重作用,是纪念邮戳中的特例。

       收藏感言:姓氏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它的起源、演变、发展极其复杂。古代社会从母姓,故“姓”字从女从生,古姓如姒、姬、赢等皆从女:而氏则从男,以表明分封时的身份,如有以国、以爵、以官、以谥、以邑、以姓、以字、以族系为氏者,秦汉以后姓氏合而为一,只表姓义。中国邮票博物馆发行此套“中华百姓寻根”特种封,特种封每枚封正面,均以一个姓氏作为底纹,印有该姓氏的印章,背面分别印有姓氏由来,既满足了寻根者“追根溯源,认祖归宗”之需,又使收藏者通过了解中华姓氏文化,获得集藏之趣,收藏之乐,是珍藏及赠送海内外亲朋好友的佳品。      (晓铁/藏品)

《刘公岛百家姓博览馆》门票欣赏

             [藏品简介]    2010年10月,从网上搜索发现《刘公岛百家姓博览馆》门票一张,便毫不犹豫地拍下,后上网查找与门票相关联的资料,没有找到任何信息。惊喜的是这张门票正、副劵齐全,按常理推断人们参观后一般都会将门票撕掉副劵或随手扔掉,要不是有心人很难保全到现在。从标明的票价五元来看,年代应属八十年代,门票虽然价钱不高,但所附着的文化内涵无价。我曾到过刘公岛、也曾游览许多城市和名山大川,还从未见到类似《百家姓展览》的门票,真可谓“一票难寻”,因此,这张门票是本馆最不起眼的“文物”。

              [相关链接]    刘公岛,位于山东威海,面临黄海,背接威海湾,素有“海上桃源”之称。岛上主要景点有刘公岛国度森林公园、刘公岛博览园、刘公岛鲸馆、旗顶山炮台等,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及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这里既是甲午战争纪念地,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收藏感言:门票是入场券、参观证的统称,展览门票是进入展览馆的凭据。门票虽小,却可以从内容和设计上看出主办单位在门票上画龙点睛的风格和特色。《刘公岛百家姓博览馆》门票,于方寸之间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而且集纪实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既是纪念品,又是艺术品。

李思维创意研发《百姓字牌》

       近年来,中国掀起了姓氏热和寻根拜祖热。世界华人恳亲大会、中国淮阳姓氏文化节祭拜伏羲、鹿邑祭拜老子、郑州黄河游览区祭拜炎黄二帝、新郑轩辕故里祭拜黄帝、山西黄陵县祭拜黄帝、湖南炎陵县祭拜炎帝、甘肃天水祭拜伏羲女娲,地点不同,华夏炎黄子孙祭拜的祖宗却相同——女娲与伏羲、炎帝与黄帝。祭拜者则是中华民族的后裔,来自不同姓氏的华夏炎黄子孙。为了使寻根祭拜过程中的文化活动更具有中华民族的浓厚色彩,使来自各地的寻根祭拜者有一份有意义纪念品,使寻根祭拜活动有一个万人参赛组字的载体和规则,河南省中牟县李思维,历经十年之功创意研发了《百姓字牌》。

      1994年,李思维从爱上电脑,爱上五笔字型。他根据五笔字型输入电脑的拆分规则和许慎“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理论,研究组字比赛的角码、花色、字段、词段、段式、字链、报牌、守牌、攻赢级差、来牌称谓、码段字分、字路图、字路表,总结出顺向、逆向、跳跃、借补、截补、循换 “六大”思维组字规 浏览全文 »

黑梓木浮雕镇纸《百家姓》收藏欣赏

        [藏品简介]    《百家姓》镇纸规格:29*4*2.4 (cm)。

       [相关链接]     镇纸,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现今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此也称作镇尺、压尺。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兴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收藏感言:镇纸作为书画创作时不可或缺的文房用具,历来是文人雅士喜爱把玩之物,但因为普遍存在,以及相对于书画、瓷器、玉石等藏品来说,升值缓慢,目前难以形成收藏气候。黑梓木(又叫黑紫檀木),东北地区称之为臭梧桐。主产于黄河至长江流域,分布广、产量大、材质佳,是我国历代用材最广的木材品种之一,也是制作器具之良材,硬度介于柴木和软木之间,材质轻而耐朽,木理优美并带光泽;不开裂,不伸缩,刨面光滑,抗腐性较强,非常适合雕刻。笔者以为,对于传世珍品而言今天收藏一些有文化内涵的实物,就是明天的“古董”。     (晓铁/藏品)

 

广州华晟筹拍首部姓氏题材电视剧《百家姓传说》

       日前,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2010年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上,大型历史文化系列电视剧《百家姓传说》以其中华民族姓氏文化溯源巨制,获得众多姓氏宗会的鼎力支持和海内外华人的关注与期待。《百家姓传说》超越时空,以中国百家姓氏为背景,是中国首部以姓氏为题材的长篇历史经典之作,是一次跌宕起伏、奇趣百出的艺术寻根之旅。它从追寻姓氏谱系入手,以全新的独特视角、细腻的创作手法、磅礴壮观的场面、全景方式展现各个姓氏人物的精彩典故与传说。

       广州华晟影视传媒外打造这部充满浑厚历史文化底蕴和观赏性高的系列电视剧,不惜几易其稿,最后确定根据姓氏出现的时间和变迁,将各个姓氏故事有机串联,以黄帝血脉传承为主线,又将一个个姓氏传奇贯穿起来,立体地刻画姓氏的兴起、变迁和繁衍的历史进程。为此,华晟传媒在这部系列巨制中,每集投资高达100万元,首期系列40集共斥资4000万元。《百家姓传说》有三大特色:题材新颖而文化底蕴深厚;内地港台明星荟萃亲情演绎;影视品牌与文化经典同行。系列剧定位“一姓一典故、一姓一巨星”,特邀台湾著名导演孙树培、董良执导,演员阵容空前强大。据悉,该系列电视剧将于2010年11月开机。

       编辑感言:以电视剧形式追本溯源,传承和弘扬中华姓氏文化,不仅能为观众奉上喜闻乐见、丰盛的电视大餐,而且能起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晓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