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敬姓改姓查考

        敬姓,读音jìng。姓氏来源:(1)出自黄帝之孙敬康之后,姬敬康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敬为氏,为十分古早的姓氏之一。(2) 春秋时期齐国陈厉公之子仲,去世后齐王赐其谥号为“敬”,史称田敬仲完,其后裔子孙中遂以谥号“敬”为氏 。

       据考,敬姓在历史沿革中曾有过几次改姓:

       一、北宋时期有位大臣文彦博,祖上本来姓敬,曾祖父在后晋政权中为官,因后晋高祖名石敬瑭,“敬”字犯了帝讳,为避讳将敬字拆开,一分为二,改姓文、苟。

       二、清朝初年,有一支敬氏后裔在清朝初期,因不满清朝的统治,将敬氏改为静氏,“静”字从右往左念为“争——青”,意在征伐清朝之意。而当年另有一支敬氏族人则在清朝初期,为取悦满清王朝,改姓为靖氏,“靖”字从左往右念为“立——青”,意在拥立清朝之意,两支敬氏族人因政治立场的不同而分道扬镳为二姓。

       三、清朝初期山东有敬姓兄弟两人,一人精文,一人通武,相传习文者被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大帝)赐为静氏;习武者则被赐为靖氏。   (晓铁/编辑)

姓氏扑克牌收藏欣赏

照片 005-1 1照片 009-9照片 001-1照片 002-2照片 003-3 照片 004-4照片 006-6 照片 008-8 照片 007-7  

收藏感言:《百家姓》在我国已经流传千年之久,可谓家喻户晓,将姓氏文化融于扑克牌中,不仅寓教于乐,而且能够起到传承和弘扬华夏姓氏文化的作用。

                有道是:扑克虽小作用大,益智增趣效果佳。
                             炎黄子孙寻根祖,国学启蒙传万家。   
(晓铁/藏品)

“杨”字右边并非“易”

       杨姓字体-1        时常听到杨姓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会说“杨”就是“木”“易”杨,其实这是一种以讹传讹的错误解释。“杨”字左边的确是个“木”字,但右边却不是“易”,而是“昜”(yáng)比易多一横。《说文解字》解释为“从日,从一,从勿”,即合起来拨开乌云,见太阳之意。所以正确的说法当为杨是“木”“昜”的杨,或者白杨的杨,而非“木”“易”杨。            (晓铁/编辑)

彭俊璋:黄金名片收藏欣赏

黄金名片正面-1黄金名片背面-1          [藏品简介]    彭俊璋足金99.9%名片,采用韩国创新工艺技术把传统纸质名片内容印制在24K金片表面,不仅具有防水、防紫外线,耐酸碱等特点,而且色彩鲜艳,典雅大方,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风范和高贵气质。

        [相关链接]    印特尔名片公司总经理彭俊璋先生,自九十年代末一直致力于中国名片行业的创新与发展,1999年创办国内第一个名片行业交流网站《名片大世界》(现更名为《中国名片网》,经过10年发展成为中国名片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凭着这个前瞻性的理念和对市场的准确判断,2004年5月彭俊璋先生正式申请并成功注册国内第一个定位于高端个性化市场的名片品牌“印特尔”,其寓意为“印出特别的你!”。

       收藏感言:名片作为与外界交往的媒介,代表一个人的地位、品位和价值取向,是其身份的象征。传统黑白名片以及大众化彩色拼版印刷的铜版纸名片,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名片的个性化、高档化、品牌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晓铁/藏品)

璩、琚、蘧、遽四姓同源为一家

         近代由于人们望文生意,误将“璩qu”姓写成或读成“琚ju”姓,故有“琚”“璩”通用,“璩”“琚”不分的说法,于是一些人将错就错,以错传错至今。
       蘧(璩)姓来源可追溯到周天子的姬姓,周公旦辅佐成王,分封诸侯时,将同父同母弟康叔分封到卫地,建都朝歌,史称康叔。随着康叔到卫地的姬姓祖氏,其中一只居住在蒲邑东不足5公里的一个丘岗上,山坳中到处生长着蘧藕,蘧是荷花的另一种名字。蒲邑位于蒲水和济水之间,古代这里树林成荫,丘岗连绵,山清水秀,池塘洼地蘧花怒放,居住在这里的先民,敬慕蘧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洁净,就以物为地名称蘧丘。居住在蘧丘一带的周王室后裔,因辅佐卫国国军康叔有功,其中一人被封在蘧丘,封曰蘧伯,后来又设置了蘧伯乡。出此以后,居民以地名(蘧丘)以封爵(蘧伯)为姓,遂有蘧姓。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音渠,又音巨)姓。璩姓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解放后多数改为琚姓,读音也相应有所改变读居,因此琚、璩、蘧、遽四姓同源,并存于世。    (晓铁/编辑)

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姓氏源流探究之山西篇

     平遥古城姓氏专卖店1  山西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华夏姓氏在形成过程中有很多起源于山西,如民间广为流传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后稷教民稼樯于稷山,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等亦在山西。

       据199O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全省使用汉字姓共有2363个,其中单字性2281个,双字姓82个(秦耀普《山西人口姓氏大全》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年出版)。笔者通过对已收集到的姓氏名片进行研究,发现以下姓氏起源于山西。

        1、王姓

       姓氏来源:(1)周灵王太子晋,因对父亲直谏被贬为平民,迁居于琅邪,世人顾及其后代是周朝的贵族,称他们为王家,其后便以“王”为姓。(2)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姓。(3)西汉末年王莽当朝时赐姓“王”氏。姓氏名人:王昭君。汉秭归人,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姓氏发源地: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晋阳。 浏览全文 »

山西洪洞“大槐树”印象

拜竭堂-1     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大槐树公园内,无论严冬,还是酷夏,游客络绎不绝。人们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仰望古槐盘桓“寻根问祖”之眷恋。
  元朝末年,元政府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战乱的创伤使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而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外省大量难民流入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史书记载,洪武初年山西人口达400余万,比当时的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多。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间,大规模的迁民达16次之多,所迁之民遍及山西51县,迁往之地达十省市。 浏览全文 »

鲁迅之子与“鲁迅”域名注册人对簿公堂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因为用“鲁迅”两个字注册互联网中文域名,安徽芜湖市王先生被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起诉,下周一将在北京开庭。2004年3月王先生通过中国万网注册鲁迅.cn和鲁迅.中国及对应简体和繁体中文域名,一共四个,这些域名现在指向一个纪念网站,包括鲁迅的网上纪念馆。2009年3月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王先生,要求其立即停止使用上述域名,并转给原告注册使用。王先生认为自己是域名爱好者,知道国家领导人等特殊人物不可以注册域名,但是在注册鲁迅中文域名的时候,并没有遇到任何阻碍,既然此事已进入法律程序,那就看法院如何裁决吧。

       编后感言:现行的规定并没有限制注册名人域名,鲁迅属于全中国的文化遗产,对于这样的文化遗产,应本着“先到先得”的原则,至于是否需要考虑名人及其亲属的意愿,值得商榷。    (晓铁/编辑)

清代姓氏名片探究

        名片,古称谒、名刺、名帖、手本等,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早期的名刺、名帖有一些内容像今天人们所用的“柬”,不同之处在于,古人的片子都是亲笔书写,明清以后才开始“刻木印之耳”。至于应用此种小名片的原因,记载中说是始于崇祯时期,因为官方对于互相“请托”、走门子、找关系进行控制,所以人们来往时常常使用小名片,投送起来比较方便。但就其大体用途而论,名刺与帖子可以视为名片的源头,早期名片用木或竹制作,汉以后始改用纸。据考究,明代名片已经风行,也讲究等级,至清代则成为上流社会约定俗成的交往方式与礼节了,如,同治丁卯(1867)著名文人陈其元任上海厘金局提调,有同乡故友吴昌寿来访,因旅途匆忙未带名片,与陈府下人在门前发生纠葛,陈将下人喊来查问,回报说:有一个武官模样的人,“衣服弊陋”,要来求见,找他要名片,又没有,只说与大人是几十年前的好友,又不肯说姓名。这个穿着有点糟糕的老友,因没有名片之类的东西,就是进不了门。见面后,吴又向陈解释,“本欲即行登舟,因知君在此,故特走访,带来三仆方打叠行李,不令随行,而忘持拜帖,乃致此窘。”可见,名帖在清代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名片也是清代官场交往的重要工具,朱克敬《暝庵二识》:新点翰林就职,叫人拿着名片遍投于诸前辈,称之为“大拜”,随后还要亲自拿着三张名片,到前辈府上投递,叫做“求面”。投刺成为官场繁文缛节的一部分,“京署各官,最重资格,其中若翰林、若御史,以及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吏部、礼部司员,对于同僚之先进者,不论年齿,皆称前辈。初谒时,必具红白柬三份,登堂拜见,执礼惟谨”。京中上流社会年节相贺,亦多用名片,此风起源于宋,但以清代为盛:按照惯例,初一这天,官场中人往往派一辆车子,叫人到官场来往人家投名片拜年,“京中士夫贺正,皆于初一元旦,例不亲往,以空车任载一代身,片子用流行的梅笺纸,裁成二三寸的小片,上面写明自己的姓名与职司和所住地址,不管平日里认识与否,各门遍投之。谓之片子。”这就是清人以名片代作拜贺工具情形,片子满天飞的情况,实际上多是指泛泛之交,成为一种虚礼。至亲好友则用大红名片,对于亲尊长辈,还是登门亲自拜贺。 浏览全文 »

由姓氏名片收藏话汉字的“用简识繁”

      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播出专题节目“汉字的繁简之争”,请三位学者当面理论,进行观点碰撞。

       一、崇尚繁体字观点:(1)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繁體字更能代表中華文化,簡體字不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而簡化字是山寨版的漢字,雖然書寫簡單,但過於粗糙,缺乏藝術美感和文化內涵。(2)繁體字有利於世界華人的溝通和台海兩岸的統一。(3)繁體字在簡化字風行的中國大陸60年來始終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它始終是一種客觀存在。(4)简簡體字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中國大陸因掃盲而設,而使用繁體字的臺灣、香港、澳門等地並未因此而增加掃盲負擔;相反使用繁體漢字的地區經濟、文化并不落後。

      二、“挺简”方观点: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1)由繁到简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简化是汉字演变的主要倾向。同时简化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现行法定文字,不能轻易更改。(2)简化字易学便用,有利于普及教育和提人民的文化素质。(3)现行繁体字只是中国文字变动过程中的一种形态,认识繁体字并不代表能读懂古籍,直接传承古文化,文化考古的任务应当交给专家。(4)随着全球华人交往的增多,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海内外华人对简化字逐步开始接受,书写范围不断扩大,简化字正在为传承中华文化做贡献。(5)推行简化字并不是要废止繁体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6种情况下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如文物古迹、姓氏中的异体字、书法和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写字……

  三、“识繁写简”方观点:( 1)繁体字是简体字的“说明书”,通过繁简对比可以研究中华文化的演变。(2)识繁写简是海峡对岸也认可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

        以上三种观点呈现了一个多视角、多色彩的汉字文化世界。本人从已收藏的百家姓名片中发现,约有50%的名片采用繁体字印刷,常见的姓氏如“劉”、“欎”、“枽”、“蘇”、“黨”等。

       众所周知,汉字的精髓在于象形,离开了象形,则不成为汉字。当下一些简化字虚有其表,甚至某些简化字令人可笑,如:(1)爱无心。爱在繁体字中写成“愛”,中间有个“心”字,表明古人谈到爱时,是用心去爱。(2)龟无脚。繁体的“龜”字是一幅美丽的画,龜与龍,在中国的文化与精神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人对这字的写法可谓殚精竭虑,反复推敲才确定为此种形态,龜、龍等字,实乃汉字之精华。(3)龙匕首。繁体的龍字,作为中国人的图腾展现出蜿蜒曲折的形态,怎么看都很美。(4)体无骨。繁体的體字,以骨为偏旁,从豊得音,體與禮有神秘的联系,简化的体与礼之间则看不到任何相关性,更无法觉察其读音上的近似。事实上,繁体字的使用客观上是受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影响,因为改革开放使港澳台人士和海外华人在大陆的地位日益提高,于是在名片上使用繁体字成了大陆各界人士的时髦和风雅。

       笔者认为,汉字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符号,不应存在繁简废立之争。因此赞同汉字的“用简识繁”,即在日常生活中宣传、使用、规范的简化字;而在古籍、书法艺术等特殊领域使用繁体字,这样可以起到保护和延续华夏五千年文明、传承和弘扬姓氏文化的目的。    (晓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