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这十个字,可不是什么宗教的咒语,而是目前中国最长的姓氏,它源自于藏族。人们常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恰好是七个特别的姓氏,同样“东南西北”也不只是个方位,也有人姓东南西北。
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和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邱家儒共同编纂了《中国姓氏大辞典》,他们费时四年的时间,查阅古今文献资料、历代姓氏专著、普查人口资料,发现从古至今中国总共有两万三千八百一三个姓氏,其中,单字姓共有六千多个,双字与叠字姓则有九千多个;姓氏中有七个字、八个字姓氏。除了汉族外,目前仍有一些民族在使用汉字姓氏,如:三字姓“阿尔班”现在锡伯族还存在,分布在新疆察布查尔县;四字姓“爱新觉罗、叶赫那拉、胡古口引、阿克占氏”金代为女真姓氏,入清后为满族姓;五字姓“忽神忙兀歹”裕固族还存在;六字姓“阿勒坦鄂谟克”为清代蒙古族,随着民族交汇融合这些姓氏逐渐汉化为单姓。现今正在使用的姓氏大约8000多个,而最多人使用的姓氏仅为100个,而最常见的姓氏李、王、张、陈、刘等有规律的分布在各个地区,比如杨、何、罗等姓分布在西南地区;曹、魏、薛等则分布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以杜和姜为大宗。
编辑感言:在我国每一个省份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他省高得多的姓,如广东梁和罗姓,广西梁和陆姓,福建郑姓,台湾蔡姓,安徽汪姓,江苏徐和朱姓,浙江毛和沈姓,江西胡和廖姓,湖北胡姓,湖南谭姓,四川何和邓姓,贵州吴姓,云南杨姓,河南程姓,甘肃高姓,宁夏万姓,陕西薛姓,青海鲍姓,新疆马姓,山东孔姓,山西董和郭姓,内蒙古潘姓,东北三省於姓等等。华夏姓氏及分布是中国的一项独特文化现象,现今在网络上关于中华民族姓氏考证与研究的文章有很多,但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姓氏?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由此看来,要得到一个真正的答案,尚需要走很长的路…… (晓铁/编辑)
17 8 月, 2014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最近正在热播的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宣布启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每周精选推出一个节目中出现的“冰封词汇”,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广泛传播,激发亿万人学习和分享。首个“冰封词汇”是“葳蕤(读音wēi ruí)”,释义为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
由“葳蕤”的成功解冻使我联想到华夏罕见稀少姓氏正在被人们遗忘,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姓氏文化同样也需要焐热冰封,比如稀奇、古怪姓氏“揣、豁、歹、漫、伽、耍、怯、湾、岁、遵、公冶、壤驷、宰父、左丘、第五”等几乎失传。古往今来,中国古今姓氏超过22000多个,其中包括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如蒙古族、满族、藏族以及彝族等,随著时代的变迁,已经消失的姓氏除了汉族中的复姓外,主要为少数民族汉译多字姓,如满洲八旗姓图克坦氏。北宋年间(公元960年)流行的《百家姓》收录有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现代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姓氏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
与古文汉字一样,姓氏文化也需要传承,既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能够在媒体的推动下焐热冰封汉字,那么华夏姓氏同样可以借助个体和社会的力量呈现它独有的风采。纵观华夏姓氏消失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剧烈的变迁。新的土地政策、户籍制度改革引发宗族姓氏巨变;城市化建设引起大规模人口流动,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打破了人们“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从而动摇了以父系血缘和姓氏传承为纽带的宗族制度根基。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弘扬和传承华夏姓氏文化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后记:华夏姓氏最早起源于人们对风、云、雷等自然物的崇拜,所以女娲、伏羲为风姓;神农之后为雷姓;黄帝以云为官则有云姓。女娲之后以女为姓,因此母系社会的姓大都为女旁,如姜、姬、姒、姚等,到了父系社会改女旁为人旁,如姒(似)、妊(任)、姺(侁)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姓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据悉,目前实际使用的华夏姓氏为4000多个(基本为常用汉字),除此以外就是罕见稀少姓氏,有些源流可考,如浮姓原本姓孚,避祸加三点水为浮姓,又如迮姓也是避祸改姓,清朝有兄弟三人受奸臣陷害,避难途中从乍道(即小路)逃走而活命,便将“乍”字加走之作为自己的姓氏;有些无据可查,如“百、姓、氏、男、女”等,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求证来历,为此倡议举办《中华姓氏书法大赛》以提高全民的关注度和参与意识。常言道“同姓同宗的500年前是一家,不同姓不同宗的5000年前是一家”,中国人自古对血亲都有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一家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姓氏是中华文明中一个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每个姓氏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真实的故事,这正是华夏姓氏的魅力所在。 (晓铁/文)
11 8 月, 2014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2014年7月,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到一枚民国时期人像名片。据卖家介绍:名片夹在旧书籍中,正面为无名氏人像,背面印有“如柏女子师范学校”等字样。
[相关链接] 经上网查考相关资料,摘录以下文字:在台山教育史上,有一位为台山女子师范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物,她就是台山县立女子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婉华女士。台山第一所女子学校是1908年在台城草朗街节孝祠成立的私立淑慎女子高等小学(当时实行癸卯学制,初等小学四年,高等小学三年,1923年后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两年)。由于校舍原为孔庙,栋腐垣颓,时虞坍塌,因陋就简,新来学子,无法收容,在此捉襟见肘之情势下开展筹款建校工作。陈女士制定了分三期的募捐计划:先本县和香港,再南洋,再美洲;建设新校舍计划:先课堂及图书馆,次宿舍、附小及幼稚园,后礼堂及其它。
1933年台山县台城镇华侨李如柏捐建如柏女子师范学校,1934年1月2日(民国23年)新校舍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典礼,学生排出“女师“二字,齐唱校歌“兴国先要兴教育,女校更为国始基。惟我县立女学校,三台有光熙。礼义廉耻相勗励,勤俭刻苦躬自持。妇德转移天地易,万目瞻典仪”,吸引了众多民众观看;教学楼内演出歌舞、展出学生制作的工艺品、书法、绘画和学生在校农场种植的蔬菜。
1937年抗战爆发,陈婉华领导女师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宣传队下乡演讲、演剧,教民众唱抗战歌曲,组织募捐队筹款为抗日献金,发动学生为前线将士缝制冬衣、做慰劳袋。陈婉华募捐建校行动,带动了台山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
1954年如柏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台山华侨中学。
收藏感言:当收集到这枚名片,感觉很奇特,因为名片正面印有人像而无姓名,背面虽有“通讯信息”具备名片要素,但能否归类于名片范畴有待商榷。从上面搜索到的史料分析,人像是否就是“李如柏”本人,不得而知,因此寄希望于有关人士指点迷津,帮忙挖掘名片背后的轶事。 (晓铁/藏品)
6 8 月, 2014 in
红色藏品欣赏,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2010年7月,夫人出差从湖南湘西带回来一个牛头,当时感觉摆放家中不太合适,所以没太在意便搁置一边。随着个人爱好的逐步提升和范围不但扩大,名片从单一收集转向百家姓专题收藏,眼界豁然开阔,发现这件牛头原本就是“牛姓图腾”,当即决定待“百家姓收藏馆”装修完毕后列为馆藏物品。经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图腾产生的基础源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因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因而用它来做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湘西苗族在母系社会阶段,由于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繁衍,苗人长期与牛为伍,所以对牛特别器重,认为牛最为吉祥,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牛文化。苗族村寨节日众多,每逢节日都要祭耕牛,如同祭祀祖先一般。在相当多的苗寨中,用以祭祖的水牯牛,宰杀祭祀完毕,留下水牛角,当作亡灵看。代表亡灵的水牛角不能随便触摸,一旦幼童无意摸了水牛角,释为“孙孙和他爷爷玩”。苗族村寨人有节日,牛也有节日,叫做“牛王节”、“洗牛身”、“祭牛王菩萨”等等;有的苗寨为了让耕牛过好自己的节日,让耕牛休息一天,喂之以精料,用清水给牛洗澡,喂牛吃干饭,家人喝稀饭,实实在在地“省嘴待牛”。有的苗寨插秧结束后过“龙船节”,别出心裁地在龙头上安装一对水牛角,称为“牛龙”或“龙牛”,认为有了这种牛、龙合一的神物,既可耕田犁地,又能呼风唤雨,祈求年年五谷丰登。
[相关链接]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 ,第一个意思为“它的亲属”。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第二个意思为“它的标志”。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
收藏感言:图腾及图腾信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世界上的多数民族或族群都曾有过图腾信仰经历。图腾信仰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狩猎经济时代,是人类最早的信仰形态。图腾在类型上分为氏族图腾、胞族图腾、部落图腾、民族图腾、性别图腾、个人图腾、家族图腾等。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意识,懂得了本氏族的繁衍和动植物间并无亲属关系。毋容置疑,图腾信仰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并在文化、艺术、生理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如许多国家的国旗、国徽上的图案;运动会、博览会使用的吉祥物;纹身图案等,都与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图腾信仰不会销声匿迹,图腾文化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晓铁/藏品)
6 8 月, 2014 in
姓氏藏品欣赏,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序号1086 自:zi 姓氏来源:古代少数民族部落以训象为职业,因自的本义为象鼻,子孙以职业名为姓。姓氏名人:自当。元代蒙古人,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历经四朝,官至监察御史,秉公办事,终始一身,有古傲然之气,然而受权贵排斥过早去世,百姓皆感惋惜。姓氏郡望:待考。
序号1087 排:pai 姓氏来源:待考。姓氏名人:待考。姓氏郡望:待考。
序号1088 努:nu 姓氏来源:满族统一东北地区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也随着发生变化,较大的氏族分支成为若干较小氏族,满语“纽罗”汉译“箭”之意,冠以汉字称努姓。姓氏名人:待考。姓氏郡望:待考。
序号1089 仁:ren 姓氏来源:(1)上古时期,周太王后裔虔仁姓,子孙后简为单姓仁。(2)清朝满洲八旗族仁佳氏后改为仁姓。姓氏名人:仁多保忠。宋代西夏党项人,官至右厢监军,天佑民安五年参与杀梁乙逋,领兵与北宋作战建功,后因谋反免职。姓氏郡望:彭城郡,今江苏徐州。
浏览全文 »
29 7 月, 2014 in
姓氏名片查考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2014年7月22日,收到云南曲靖市陆良县保满良邮寄的“百家姓普洱茶饼”喜出望外,2块茶饼正面分别压制“王、李”姓,基座背面为“福”字,直径35cm,带基座高49cm,找寻了好多年的“百家姓普洱茶饼”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了却了心愿。
[相关链接] 普洱茶饼是指将普洱茶叶制成饼状,古代多为饼状压制的方式储藏,一饼357克,七饼为一挑,这样便于计算以及骡马驮运。制作步骤:1、采茶;2、将采茶分解老叶子去掉;3、杀青水汽排除;4、揉茶把苦水和茶梗去掉;5、将茶晒干;6、将茶蒸软;7、用石磨压饼;8、生饼、熟饼分开储存。
收藏感言:将姓氏文化与茶文化有机结合,作为礼品馈赠,不仅可以品茗,而且值得收藏。据了解此款普洱茶饼是周口一商家为“第二届姓氏文化节”专门定制,茶饼采用云南精品普洱茶压制,按照华夏姓氏排序前100个大姓共制作100块。带姓的茶饼属工艺品,当茶饼制作完成模板即被销毁,因为一姓一饼,所以弥足珍贵。(衷心感谢云南保满良先生为本馆寻找到百家姓茶饼)(晓铁/藏品)
24 7 月, 2014 in
姓氏藏品欣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序号1079 北:bei 姓氏来源:(1)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后,将蚩尤部落整个迁移至北地,后裔遂以“北”为姓。(2)古代北人氏、北门氏、北官氏、北殷氏、北郭氏等复姓以居邑方位称谓为姓,后简化为北姓。姓氏名人:北董。河北滦县人,著名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北斗峰》、《凤凰城》、《鬼蟹岛》,长篇童话《琥珀城奇游记》、《外星人与沉船城》,童话集《魔布手套》、《泥狼》等,作品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园丁奖等。姓氏郡望:玄菟郡,今辽宁东部。
序号1080 字:zi 姓氏来源:清康熙二年,大理的彝人在明武十五年随征,平定佛光寨叛乱有功,明弘治年间,钦赐姓“字”。姓氏名人:字忠。大理府浪穹县民,洪武十七年授总兵,官至巡检。姓氏郡望:河南郡,今河南郑州市。
序号1081 陈叶:chen ye 姓氏来源:现代复姓,为父母单姓合并而成。姓氏名人:陈叶卫帮。广东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工程师,1997年参与“9B封闭式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研究,用新的集成电路和部件取代老的,改革车道控制机的结构,重新设计车道软件,采用新的网络、数据库等先进技术解决二千年问题,增加系统功能、提高通信可靠性等。姓氏郡望:待考。
浏览全文 »
30 6 月, 2014 in
姓氏名片查考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姓氏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在隋唐中世纪时期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叫法,称作“姓望”,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每个姓氏都离不开郡望。所谓“郡望”其最初的含义,“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其设置开始于先秦,盛誉于汉魏六朝,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宋代以后就彻底不见郡的设置。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望”即“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显贵的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消失,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姓氏郡望有二个功能:一是社会的功能,即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另一个是宗族的功能,即为人们寻祖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起阶段,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渐渐被人抛弃不用,因此宋代以后,绝大部分中国的姓氏都只剩下一个统一的郡望。郡望是贵贱显著之标志,因此也就成了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据,同时还是名门世族论婚联姻的依据。一般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名门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
“ 姓氏发源地”则指某姓最早在某地的形成。姓氏郡望和姓氏发源地是两个不同的姓氏文化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有本质差异。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与某一姓氏有关联的某个地方,不同之处在于姓氏发源地是得姓之源之根,而姓氏郡望则是姓氏之流之枝。一般讲,姓氏的发源地具有唯一性,而姓氏郡望则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杨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望出弘农(今河南灵宝)、天水(今甘肃天水),河内(今黄河以北为)等多个。近年来,全国各地盛修族谱,试想,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姓氏发源地和同一的人文鼻祖,势必会出现姓发多端、祖不一人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族人团结,更是对先祖的不敬。
本人在收集姓氏名片过程中,发现有许多人对“姓氏郡望”与“姓发源地”概念混淆不清,实际上,姓氏发源地与姓氏郡望的关系是根与枝的关系,根壮枝方茂,枝茂根更壮。从这个意义上讲,弄清楚姓氏郡望与姓氏发源地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崇先敬祖,加强宗族团结,更好地开展姓氏文化宣传与研究,而且有利于维护姓氏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合理性和纯洁性。 (晓铁/文)
21 6 月, 2014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刘一正,1962年10月生于北京市,书法家、收藏家,7岁始学书法,兼习绘画,师从书画家吴悦石先生,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王觉斯、傅青主之遗风,书风古茂恣逸、跌宕多姿,先后得到过启功、陈叔亮、朱丹、刘开渠、吴作人等大师的指点,作品曽多次荣获全国性书法大奖,尤其是从习字开始涉猎收藏,且藏品宏富,以收藏近、现代书画家作品见长,颇负盛名。
[相关链接] 书法家是指擅长书法的人,并能够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期从东汉开始,书法书写法则包括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和风格等,历代书法家被老百姓的谈论以及学习的主要有五大书法家: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颜真卿,代表作《祭侄文稿》;米芾,代表作《研山帖》;赵孟頫,代表作《胆巴碑》;王铎,代表作《拟山园帖》。当代书法家有胡小石、萧娴、范曾、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等。
收藏感言:刘老师的名片简捷明了,作为知名书法家、收藏家,其在鉴别字画真伪方面有独到的经验:一看落款,用笔的起始程序,轻重缓急,书者当时的情绪等;二看印章,使用的时期,由谁调刻;三看特性,作品的神韵、风格、年代、用墨、用色、用笔、构图、用纸等,认为“书法可以促进收藏,收藏也可提高书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晓铁/藏品)
19 6 月, 2014 in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寻根百家姓》由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出品,本书从华夏现存的两万多个姓氏中选取人口超过两百万的100个大姓,通过解读姓氏起源、始祖、郡望、堂号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对前45位大姓的人口总数、所占比例及姓氏排名作了统计和标注,为读者和姓氏爱好者提供了寻根探源的线索。
[相关链接] 寻根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情结、一份真情;寻根的过程也是寻梦之旅,它不仅仅是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或为过去繁盛的家族而骄傲,或为祖先的创业而感动,或为长途的迁徙而震撼,或为百折不回的壮举而崇仰,得到的是祖先创业不易、后人定当珍惜的结论;产生的是惟有勤勉才能生存、惟有奋斗才能兴业的省悟;激发的是不忘祖训、振兴民族的内生动力。水有源,树有根,血缘和宗族观念需要代代传承,家族意识和孝悌观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亘古不变的价值观。
收藏感言:一个姓氏,就像一座历史博物馆收藏着一个家族兴衰更替的历史,心中有家才有国,小到家族大到国家,正是宗族和血缘让人们的认同感、荣誉感凝聚在一起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让优良传统文化得到培育和传承。寻根文化可以让一个城市赋有历史的力量,让孝悌美德成为城市的名片,它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精神,需要我们精心培育,代代相传。本套书籍在版式和装帧设计方面,不仅巧妙地融入了书法艺术的多种元素,而且力求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可谓匠心独具。 (晓铁/藏品)
10 6 月, 2014 in
姓氏藏品欣赏 |
欢迎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