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同姓同名,喜結良缘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报道:山东一对新人结婚,新郎叫王鲁宁,新娘也叫王鲁宁,“王鲁宁娶王鲁宁”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据说这段姻缘还有不少笑话:新郎说“发请帖时,有人打电话提醒写错了,我告诉他没错,这样大喜的事怎会写错呢”。“刚办完注册登记,工作人员就跑过来说名字打错了,我说没打错,就是同名同姓”。新娘说“她们是大学同学,上课時候,就想看看那个叫王鲁宁的长得甚么样”。有记者问及俩位新人谁追谁时?新郎毫不掩饰说“我追她嘛,一个名字就追了”。俩人特別选择2009年9月9日注册,10月10日举行婚礼,期望爱情天长地久。

       编后感言:有道是:茫茫人海觅知音,同姓同名结良缘。寻常百姓婚姻事,天作之合独无双。     (晓铁/编辑)

迎国庆:名片创意欣赏

国庆60周年标识    庆   祝   开  国   大   典  六   IMG_2108   周  年     【姓氏名片创意“庆祝开国大典六十周年”】

祖国万岁-1    【人像名片创意“祖国万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60华诞,阅兵盛典,体现出国威、军威和民族浩然正气,许多精彩瞬间、经典画面,令人心潮澎湃,难以忘怀。

       收藏感言:2005年偶然介于名片收藏,后对百家姓氏物品收藏产生浓厚兴趣,算来仅5年时间,虽起步较晚,但自我感觉起点很高。新手上路感受颇深:对于玩家,收藏是心情、是文化;对于藏品,玩家籍此珍藏和见证历史……       (晓铁/藏品)

姓氏文化名人陈历甫入选“共和国建设成就邮票人物”

陈历甫 陈历甫1         [藏品简介]    陈历甫先生“共和国60年建设成就邮票”及“荣誉证书”。

[相关链接]    中国现代史学会、时代人物杂志社和中国集邮联合会共同发起向共和国60周年献礼工程活动,推选1000名全国各界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为共和国建设成就邮票人物,四处省遂宁市档案馆陈历甫先生作为姓氏文化专家名列其中。

  收藏感言:本馆收藏有陈历甫先生编著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该书共收集10129个姓氏,其中:汉族姓氏8000多个,少数民族姓氏2000多个,对开展华夏姓氏文化研究,尤其是多民族姓氏演变、历史变迁等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另据陈老介绍,他又收集到5000余个姓氏,准备出版《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续集。    (晓铁/藏品)

仿古工艺笔筒:《百家姓》

竹筒百家姓    激光雕刻《百家姓》:直径12-14CM,高16CM,选取6年以上井冈山老楠竹(根据竹子自然生长取材),经过10多道工序,人工高仿做旧精制而成,具有防霉、防虫等特点,为特色旅游纪念之理想藏品。

收藏感言: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令人难忘的是毛竹。远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一眼望不到头。近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中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竹子头一名。   (晓铁/藏品)      

云南普洱茶:《百家姓七子茶饼》

普儿茶盛 普尔茶丁 普尔茶百家姓 普尔茶冯  普尔茶汪           [藏品简介]    云南《百家姓七子茶饼》亦称圆茶,产于2006年,选用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作原料,适度发酵经高温蒸压而成。冲泡后汤色红黄鲜亮、香气纯正、滋味醇厚,回甘无穷;具有清凉解渴、帮助消化、祛除疲劳、提神醒酒、降脂、减肥之功效,被誉为能喝的古董。质量等级:特级;规格:生饼;重量:200克/片;产品标准:GB/T9833.5-89;卫生许可证:西卫食字(2005)第1901号;制造商:中国云南南洋茶行有限公司。

        收藏感言:《百家姓七子饼》采用传统工艺压制,不仅外形秀美,而且具有浓厚的姓氏文化底蕴,因其存放时间越长品质越佳,故有极高的收藏潜值。 (晓铁/藏品)

“了”姓稀奇笔画少

    了姓             了姓读音liào。 姓氏来源:(1)出自商朝时期祭祀天神的祭司,尞是为祭祀天神而燃起的薪火,负责掌管“尞”的小祭司,即称尞司,后代以官职称谓简为了氏。(2)三国时期,牛父的后裔被司马懿追杀,家人避难逃亡遂改姓为尞氏,简笔了氏。姓氏名人了治鹏,海南琼山人,著名基础教育家,原海南省琼山市十字路中学校长。姓氏郡望:陇西郡,今甘肃省临洮一带。       (晓铁/藏品)

华夏数字姓氏汇考

       “零”姓读音líng。姓氏来源:(1)从盘古氏至三皇之燧人氏间衍生姓氏中有零氏,为祝融氏曾祖,其后裔以先祖名字零为姓。(2)古西羌先零昌氏族,后融合于汉族,取汉姓零姓。姓氏名人:零混,明代成化举人。姓氏发源地:上郡,今甘肃、青海一带。

       “一”姓读音yī。姓氏来源:(1)商王朝缔造者汤,字天乙,其后代子孙取其字为氏;也有支庶子孙按顺序排行取壹为氏,后乙讹为一姓。(2)鲜卑族一那娄氏、乙弗氏或汉姓乙氏所改。姓氏名人:一炫宗,延川人,明正统中任灵寿县丞。一洪,邓州人,明时任赞皇知县。姓氏发源地:谯郡,今安徽省毫县。

       “二”姓读音èr。姓氏来源:古代二与贰通用,贰是周代侯国,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国人以故国名为氏,后简为二姓。姓氏名人:二肖翁,四川三台人,为清朝团勇,嘉庆七年阵亡。姓氏发源地: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

       “三”姓读音sān。姓氏来源:(1)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2)为三闾、三乌、三州、三饭等复姓所改。姓氏名人:三旦八,元代云南行省右丞。三承基,清代临清人,咸丰四年殉难。姓氏发源地:叁牲(古女真族居住故地名称),今黑龙江省伊兰市。

       “四”姓读音sì。姓氏来源:(1)春秋时期宋国大夫肆臣之后,以先祖名字为氏,后简为四姓。(2)远古部落氏族首领肆姓纪,后人以先祖名号为氏,后简为四姓。姓氏名人:四全,临汾人,行伍出身,清乾隆22年任孟县千总。姓氏发源地:荥阳郡,今河南省荥阳县。

浏览全文 »

“爨”姓罕见笔画多

  爨姓    “爨”姓读音cuàn。 姓氏来源:(1)为战国时魏国爨襄的后代,以王父字为姓。(2)魏晋至唐代,为云南东部地区的大姓之一,以族名为姓。 姓氏名人: 爨习,三国时蜀汉建宁郡人,诸葛亮平南中,收其后傑,习随之,官至领军。姓氏发源地:晋昌郡,今甘肃省安西县一带。  (晓铁/藏品)

独具匠心的《名片报》

    王陆昕名片报-1 王陆昕名片报1   与名片一般大小的《名片报》,长9厘米,宽5.5厘米,创刊于2001年7月1日。王陆昕《名片报》的发明者,现供职于北京劳动就业报,从收藏名片中萌生创办《名片报》的念头。他集采、编、制作于一身,潜心制作的《名片报》尤如方寸间跳舞,游刃有余,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清晰易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令人惊叹。
       收藏感言:《名片报》独具匠心、独门别类、独具特色;融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于一体。正如大文豪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所言:“然诗如其人、书如其人”,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从中不难品味出制作者的修养和情趣。   (晓铁/藏品)

“大姓”形成原因探究

       姓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姓氏也在不断的分化、发展、演变。所谓“大姓”,一般指两种含义:其一是社会地位高,历史影响大;其二是家丁兴旺,人口数量多。从古到今,“大姓”之所以成为大姓,原因固然复杂,但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姓出多元,分布广泛,源远流长。以王姓为例,来源至少数十个,诸如黄帝后代、王子比干后代、虞舜后代、历史上少数民族(姬姓、子姓、妫姓)的后代等,由于来源众多,人口自然也就多。另外,王姓表示血统来源的郡望堂号就有142个,为百家姓中最多,其中如三槐、琅邪、太原、北海、陈留等都很有影响。
  二、大姓在历史上多是国姓。姓“大姓”的人由于称帝时间很长,从而形成人口学上的“马太效应”。以李姓为例,历史上曾先后出现6个李姓政权,称帝者多达60多个,仅一个唐朝在位时间将近300年,家族兴旺发达,“支庶既繁,子孙必众”。
  三、古代帝王之家或名门大姓往往享有人口繁殖的特权,从而导致了人口数量膨胀。过去一些朝代征收人头税,无论老少都要交钱,普通百姓因为交不起钱,生了孩子甚至要扔到水盆淹死,形成溺婴现象。相反帝王之家或名门大姓不仅可以不交税,还能够享受各种特权。比如两汉时期,刘姓就享受不交税、不服劳役的特权,所以刘姓人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再如明代朱姓,朱元璋开国前人口很少,全家人几乎死光,称帝后拥有三宫六院的女子,结果一下子生了26个儿子,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时,仅皇族人口就达到19611个,万历末年膨胀到8万多人,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里,朱姓的宗室人口增长了8万倍,这种超级繁殖速度,孕育了超级大姓。
  四、赐姓。由于姓国姓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些皇帝拿自己的姓氏作礼物,赏赐给一些有功的人,形成赐姓现象。而被赐姓的人把它当作一种荣耀,心甘情愿地不要自己的祖宗,改姓皇帝的姓氏,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大姓人口的数量,这种情况在一些大的王朝中相当普遍。
  五、一夫多妻制度影响。据史料记载,黄帝娶了四位夫人,嫘祖、西陵氏、方雷氏、彤鱼氏,接连生了25个孩子。秦始皇时,更是三宫六院,美女成群,王子公主,不计其数。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无论明君昏君皆是如此,这种因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平等而引发的生育权利的不平等,必然造成人口向名门大姓集中。
  六、封建门阀氏族制度催生例外姓氏。如:王姓和张姓,历史上并没有多少人当皇帝,也没有三宫六院,为什么也有这么多人口?除了上面提到的源远流长、源流众多以外,封建门阀氏族制度是这些姓氏人口形成的重要原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统治阶级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所控制,九品中正制度成为选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制度,选拔官吏按照出身和门第分为九等。出身好、郡望高的士族子弟能升官发财;出身差、郡望低的庶族子弟很难跻身于社会上层,他们凭借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建立家族体系,使同姓人口大量增长,久而久之便成为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薪火不断、生生相息。           (晓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