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姓氏源流探究之广东篇

5        广东,因处在岭南东道和广南东路而得名,简称“粤”,省会广州,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广东56个民族成分齐全,分设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7个民族乡,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壮、瑶、畲、回、满族,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风格独特,通行粤语、客家语和闽语,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改革开放后因人口流动、婚姻、务工经商迁移等原因,暂住广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过200万人,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达97.46%,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

        由于中原汉族与岭南土著长期融合,广东汉族族群由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构成,其中较大规模的融合始于“秦始皇三征岭南”,经过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由于历史原因三大民系长期保持各自的生活习俗、文化意识、性格特征和风情魅力,并以各自的优势促进岭南文化的发展。6广东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海外侨胞占中国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广东世居的姓氏(1949年定居在广东各地,并以广东为籍贯)大约有300个左右,

         一、广东“三大民系”是汉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广东“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统称广东人,其先世居于黄河流域,西晋末年至唐代后期因战乱大批南下,南宋灭亡后随迁入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本地人。封建社会客家人在聚居地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不受陋习约束,参加劳动生产,勇于进取。近代由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或转徙侨居南洋。 浏览全文 »

名人名片(政治类)收藏欣赏:王天亮

2 1

        [藏品简介]    王天亮,1942年11月出生,17岁参加工作,退休前为湖北省武汉东湖梅岭宾馆服务员,每次毛主席到武汉由其负责日常生活物资的采购与供应工作,东湖宾馆梅岭1号被称为“湖北的中南海”。毛主席对武汉情有独钟,在这里迎接了第三个儿子的诞生、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7次在长江搏击浪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毛主席生前喜欢吃武昌鱼,王天亮有幸成为“梅岭送鱼人”。1969年5月毛主席对王天亮风趣地说“我到武汉了,天就亮了”,回想当年的情景王天亮永世难忘。退休后王天亮开始学画,并且专画武昌鱼以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深情和怀念。

        [相关链接]    武昌鱼的做法。据当年东湖宾馆主厨杨纯清的助手付家宽透露:给毛主席做武昌鱼时,主席嘱咐“不许蒸大鱼”,说吃不完浪费了,所以通常选一条梁子湖的武昌鱼约1.7斤重,做清蒸全鱼。当时用的佐料不多,先把拍好的姜块和葱结铺在鱼盘里,用两根筷子放在鱼盘两端支撑鱼身,鱼身上再铺姜片和葱段,蒸好后放上烧好的冬菇、火腿,好看又好吃。为提升口感有时还来个创新,蒸之前在鱼身上铺一层猪网油,使鱼肉相融,蒸出来像螃蟹味,味道奇美。

        收藏感言:本馆收藏的这枚名片,规格较一般名片大,因为名片背后有故事,所以特点突出。名片主人是毛主席在梅岭一号生活起居的见证人,也是毛主席畅游长江时的协助与陪同者。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到主席逝世,王老专门负责往北京送鱼,这一送就是20年。武汉与北京相距—千多公里,当时的运输条件、保鲜措施都远比现在落后,为让主席能够随时吃到鲜活的武昌鱼,王老请人用钢管焊成骨架,做了—个超大的帆布袋子里面装满水,随火车—次送上千条鱼放养在北京玉泉山。当年负责毛主席安全的汪东兴、张耀祠老人亲切地称赞他是名符其实的“梅岭送鱼人”。(晓铁/藏品)

名人名片(经济类)收藏欣赏:龙敬怡

2 1        [藏品简介]     龙敬怡,1986年生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宣恩县侗族乡,现为湖北省云锦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受父亲影响自幼与奇石结缘,2005年在大学读书期间参加了团省委主办的湖北青年创业大讲堂,由此萌发自主创业的志向。2010年创办湖北云锦石文化礼品有限公司,主营家乡的特产侗族富硒茶叶和奇石,2011年被授予“创业之星”、“湖北省十大青年创业人物”等荣誉称号,2014年创办“中国云锦石馆”成为湖北的一张名片。作为大学生创业代表,其多次被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武汉人民广播电台、湖北经视等媒体采访和报道,人称“宝石公主”。

        [相关链接]    清江石,产于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为长江的一级支流,流域山明水秀,清江石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常见的有画面石,文字石,造型石,珊瑚化石等,因加工打磨又分为原石和打磨石,根据其观赏性及功能性分为手玩石、摆件和景观石。云锦石,产于湖北恩施自治州,其纹如云似锦、如波似浪、如漪涟云海、似线绸浮雕等,具有出土文物般的神韵,雕刻艺术品的魅力,极具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收藏感言:本馆收藏的这枚清江石名片,在名片收藏中还是第一次遇见,除具备名片要素外,还印制有二维码及邮票,与一般纸质名片相比,属于异型异材,风格独特,个性十足,可谓珍稀、珍奇、珍贵。作为大山的女儿,龙敬怡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范,其精明之处在于借助民族特色将家乡的云锦石及土特产展现给世人,同时还有效地宣传和推广了侗乡民族文化。  (晓铁/藏品)

家谱,世代传承的珍宝

2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谱是家族最主要的文献,过去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人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都很在意老祖宗是什么人,怎么传下来的。家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涉及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多学科,它是人们的情感精神寄托,更是历史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中国家谱源远流长,追其端绪,较方志、正史更为久远。当前家谱文化的复兴有利于增强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帮助一个家族慎终追远而又不偏离主线,有利于个人找到归属感。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在它的背后人文教化等诸多价值正日益显现,家谱中的家训、家规,家族中优秀人才的辈出,能起到一定的感召作用。从偏僻乡村到城市,从古老的印刷作坊到现代化的互联网站,都有不同姓氏、不同时代的家谱被分类整理,而今随着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这些问题,希望找到自己的根脉,很多人有了经济实力,开始编修家谱,希望通过家谱记载家族的发展变迁史,记录每个人的生前身后,记载族人的嘉言善行,用以教育和激励后人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后记:自古以来,太平盛世,家兴族旺,就要追根溯源,续修家谱。家谱上面的每一个名字,真实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历经数百年,沧桑几变幻,时代在更新,一本家谱不仅见证了人们耕读传家、生生不息的精神,而且反映了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绽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宝贵遗产。乱世砸锅造枪炮,盛世修谱建史庙,在沉寂了近半个世纪后,重修家谱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因为它是一个家族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 (晓铁/文)

本馆与黎黄陂文化博物馆结成姊妹馆

1        2016年3月,百家姓收藏馆与武汉黎黄陂文化博物馆结成姊妹馆,双方希望以此为平台,通过借展、巡展等方式,开展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宣传展示、服务社会”为己任,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发展。   

         [相关链接]    黎黄陂。即黎元洪,祖籍江西,1864年生于湖北黄陂木兰乡东厂畈,历任辛亥首义中央大都督、三任民国副总统与两任大总统,其可圈可点的史实很多,由于当时受制于北洋军阀,曾想有所作为,乃至南下与孙中山的护法相呼应,但毕竟势单力薄,因此不能与进步潮流同行。黎黄陂是武昌首义大都督,晚年致力于实业,1928年病故于天津。1935年民国政府于武昌为其举行国葬,建“黎大总统墓”于卓刀泉,国学大师章太炎撰“大总统黎公碑文”;汉口则有“黎黄陂路”。作为一位军界闻人、政坛巨子,其在大事上并不糊涂,从附和参与武昌起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两件大事上显示了大德大义,因此成为研究辛亥革命史与近代史不可回避的历史人物,在史册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后记:2016年春节前夕,与好友一同前往武汉市黄陂区李集街彭家砦参观“黎黄陂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中不仅见到了黎元洪的手稿、总统证书与铜像等,同时还了解到黎黄陂文化研究成果丰硕:黄陂竖立了全国第一座黎黄陂铜像、冠名了第一个黎黄陂广场与酒店、出版了第一套黎黄陂挂历、将第一个《黎黄陂传奇》楚剧搬上舞台等,使黎黄陂文化成为继盘龙文化、木兰文化与二程(北宋大学问家程颢、程颐兄弟)文化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黄陂作为武汉市的卫星城市,黎黄陂文化博物馆对于弘扬辛亥首义精神,丰富爱国爱乡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与知名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家乡人民对黎黄陂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晓铁/文)

王人赵尔另八里昆

wangren        序号1193    王人:wang ren    姓氏来源:(1)东周王朝大夫王人子突,子孙后裔敬仰先祖忠勇英烈,以先祖名号“王人”为姓。(2)“王人”之意是“王臣”、“帝王使者”,子孙以官名为姓。姓氏名人:王人宰公。汉朝时期任安平郡太守。姓氏郡望:待考。

 

 

zhaoecj        序号1194   赵尔:zhaoer    姓氏来源:现代姓氏。姓氏名人:待考。姓氏郡望:待考。

 

 

浏览全文 »

含着泪珠铭记祖籍——广东南雄市珠玑古巷游记

1        2016年3月携夫人自驾游到达广东南雄市珠玑古巷,珠玑巷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客家人向岭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港、澳、珠三角等地区广大居民和众多海外华人的祖居地。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曾播出《千年珠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纪录片浓缩了广府人的千年历史,反映了珠玑巷后裔“异姓一家、同舟共济、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精神。据史料记载:珠玑巷名称来历与北宋末年东京城难民南迁有关,“靖康之耻”后,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其中一部分人迁至岭南定居或落脚珠玑巷,后又向南迁徙至沿海一带,定居岭南广大地区或移居国外,繁衍生息。珠玑村因在沙水河西侧,又名沙水镇、沙水村,该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公里是古代五岭(即南岭)南北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珠玑村有三街四巷,即珠玑街、棋盘街、马仔街,洙泗巷、黄茅巷、铁炉巷、腊巷,其古朴风貌至今犹存。珠玑古巷就是梅岭古道上的重要居民点,珠玑巷所在的乡,民国初年称均平乡,属南雄县第一区,1930年改称珠玑乡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3        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珠玑巷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据专家考证:(1)“珠玑”是为纪念故乡而得名。南宋末年从南雄的珠玑巷出发又迁往南部及沿海一带的移民将出发地作为祖籍地记于族谱内,以便后代永远铭记。(2)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有一条短巷,原名珠玑里,后改为知基里。传说北宋末年中原人为避金兵而逃难至广东南雄珠玑巷,为寄托怀念故园之思,以故居地名称新居地名。(3)南宋末年因“胡妃事件”,南雄珠玑巷又有难民逃至潭江一带,其中部分人再迁新会城定居,将居住地名改为珠玑里。(4)广州市有珠玑路,东莞市有珠玑街,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有珠玑冈,广西平南县也有珠玑街等,这些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人,因为记宗、敬宗不忘记祖籍地而将地名移植。(5)“珠玑”的谐音是“祖记”,真正的含义应是“含着泪珠记祖”。从北宋末年迄今,南迁的中原人在珠江三角洲扎下根后各姓人家纷纷编辑族谱,把第二故乡南雄的珠玑巷看作是“根”之所在。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富庶,到这里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上世纪80年代,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开发旅游资源,南雄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古道和巷内的三座门楼及其他古迹进行了修葺,为南迁后裔提供了寻根祭祖和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 浏览全文 »

广东秤架山彩釉石“亚当与夏娃”收藏欣赏

1        [藏品简介]      2016年3月应朋友邀约和夫人前往广东进行为期一周的“鄂粤奇石交流”活动。我此行的目的有二个,一是替夫人当好车夫兼搬运,二是替自己淘一块带有姓氏的奇石,这也是多年来期待实现的愿望。2日上午与广东石友在秤架山河滩捡石,无意中发现了这块彩釉石,朋友们有的说是“王”姓,有的说是“亚当与夏娃”,面对石纹右边像亚当,左边像夏娃。而给我的感觉是二者都像,因为每个人赏石角度不同(感情、哲理、信念、价值观),对石头的观感和印证也不同,“亚当和夏娃”故事与姓氏文化密不可分,上帝创造了亚当,又为他造了一个配偶夏娃,亚当的含义是“人”,夏娃的含义是“生命之母”,他们是人类共同的始祖;而将画面抽象地看成“王”姓,虽然牵强附会,但也未置可否。

       [相关链接]      秤架山,位于广东省阳山县东北部,南起阳山青莲镇深塘村,沿桃江溯流而上,经犁头镇马落桥至湖南宜章县境延伸,蜿蜒穿行于大东山山脉和天井山山脉之中,秤架山彩釉石因秤架山而得名。秤架山在阳山境内路段长约100公里,至今保留着古老的青石板路面和摩崖石刻,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成为见证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交融的珍贵历史遗址。 

        收藏感言:奇石就是千万个普通石头中比较特别的,形色纹韵或瘦漏皱透与其他石头不同,当放眼河滩立刻映入你的法眼,吸引你去挖掘。本馆收藏的这块彩釉石,为天工之物,奇在自然和随缘。其实捡石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哪怕空手而归,接触大自然也能愉悦身心。奇石有别于宝石:宝石的价值体现在质地好,精雕细琢后就是无价之宝;而奇石的质地比宝石差,主要特征在于天然性、观赏性、珍稀性、可移动性、天人合一性。结束交流活动时,我即兴赋诗一首赠与友人,旨在永久纪念和珍藏这份情谊。

        鄂粤两地愈千里,相逢缘于石头情。

        早出晚回满载归,淘宝捡石考眼力。

        藏友互动传佳话,奇石绽放鄂粤花。

        今朝离别话友情,挥手容易再见难。      (晓铁/藏品)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杨子

5    4    [藏品简介]     个性化名人名片(内置开信刀、剪刀、不锈钢针、指甲锉、改锥、镊子、牙签、原子笔、cm尺等微型工具)。

        [相关链接]    杨子,1975年6月18日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从初二开始匿名在家族企业的工厂勤工俭学,打工经历一直持续到大学二年级,现为中国巨力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中国巨力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凭借电影《青花》获得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同年正式以总裁身份进军影视文化产业,2011年10月担任出品人的电影《白蛇传说》在内地公映三周票房过两亿,成为内地著名男演员、出品人、制片人。2007年与黄圣依领证结婚。

        收藏感言:作为一个实干的企业家,杨子以他自己认同的方式做文化、做影视,从出演《天仙配》中憨厚老实的秀才董永,到《盖世英雄方世玉》中机智聪明、武功盖世、幽默诙谐的方世玉,其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馆收藏到的这张名片系瑞士军刀厂制作,据说每张成本45美金,可谓贵气十足,极具个性

名人名片(经济类)收藏欣赏:魏利娟

2 1        [藏品简介]     魏利娟,1977年出生于河南宝丰县,全球酱香火锅始创品牌——“魏老香火锅”创始人。幼时家庭贫困,13岁随杂技团走南闯北巡演,负责主持报幕兼舞蹈魔术表演、布置场地、搭棚做饭等工作。童年的经历让她早早学会当家,感知社会的辛酸苦辣,铸造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为创立魏老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岁时爷爷送她一张祖传火锅秘方,让她看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正式拉开投身餐饮业的序幕,现任魏老香餐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

        [相关链接]    魏老香起源自唐朝贞观六年冬,唐太宗入宰相魏征府中询问国事,谈至午膳时分,仍无去意。魏府厨师苦于无珍馐款待,问计于魏征。魏征急中生智,让厨子取锅一口,将家中老酱与香料炒制,杀鸡入锅烹煮,切羊肉、蔬菜若干。太宗欣然入席,尝后只觉酱香可口、肉味醇美,问:此菜何名?魏征答:仓促之作,无名,请陛下赐。太宗大悦,言:既在魏府,又有老酱回香,可称“魏老香”,魏老香酱香火锅由此名噪天下,故事流传至今。2004年10月魏老香第一家鸡火锅店在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开业,2008年06月魏老香商标注册成功,2015年04月魏老香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上市募股,企业全称魏老香餐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成为一家以经营酱香型火锅为主的大型跨区域餐饮连锁品牌,本着企业“传承经典,勇于创新”的精神,目前旗下连锁店面已将近300家、市场覆盖全国30余城市、员工超2000人,已由单一的火锅店成长为一家大型综合性餐饮企业集团。

        收藏感言:与许多餐饮业进驻市内商场不同,魏老香选址定位在二三线市场,发端于城乡结合部“十字路口大把角,二流地段一流位置,一流地段二流位置”,经过十多年的扩张与传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产品上将鸡火锅作为拳头产品,走亲民亲和的大众消费路线;价格上将目光锁定在社区、街边,保证价格优惠消费水平亲民;运营上控制店面规模,成本管理控制,利于快速复制;发展上以直营示范,采用加盟连锁快速复制成功模式抢占市场。在餐饮微利时代下,魏利娟通过转变思维,迎合客户,不断学习和积淀,打好自身根基,使企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成为国内餐饮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晓铁/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