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简介] 作者:杨葵 书名:百家姓 出版时间:2011年2月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链接] 杨葵,1968年生于江苏淮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作家出版社编辑、策划部副主任、编辑部主任、社长助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参与创建《作家文摘》报,所编图书荣获“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等奖项,个人荣获“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奖”、“中直系统十大杰出青年奖”等殊荣,著有散文集《在黑夜抽筋成长》,电影剧本《黑白》,电视连续剧剧本《找不着北》等,译有长篇小说《夜》等。
收藏感言:这本《百家姓》是当代作家杨葵出版的一本人物类杂文集,书不厚,分四辑,每辑十二三篇小短文,一篇短文介绍一个人物,有明星大腕,但更多的则是他生活中的黎民百姓,简单几笔,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足见其写作功力。以前读书时看过这样一个句子“人人都是一本书”,此次读杨葵之《百家姓》印象深刻,50个人物不同职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长轨迹,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人感慨,难以忘怀。地球离了谁都照常转,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是让自己的存在变得更有价值,而这份价值何以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让自己人生丰富而充实,并且让更多的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受益,此生足矣! (晓铁/藏品)
12 5 月, 2016 in
姓氏藏品欣赏 | tags:
媒体关注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蒲洁,蒙古族,199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在哈尔滨从事旅游和酒店管理工作,后回到家乡做起了“牧民家庭草原生态游”项目,其经营的陈旗境内的莫日格勒生态旅游景区、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驿景区和苗牧培育基地,命名为“天堂草原游牧部落”,是呼伦贝尔市首家农林牧三个生态联营景区,为此获得“呼伦贝尔十佳旅游景区”、“呼伦贝尔市旅游特别贡献奖”和“旅游示范牧户”等殊荣。
[相关链接] 所谓“生态游”,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知大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游者在名山、丛林、海滨和草原里领略大自然的野趣,认识大自然的规律和变迁,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真正体会人与大自然的不可分割,从而使人们学会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及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生态游的方式是“无为和倾听”,即在旅游地,除了摄影,什么也别取;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在行进过程中,不妨驻足片刻,静静地做个聆听者,倾听这里一切“居民”的声音,听听环境的呼喊与细语,与自然进行灵性上的交流,这是生态游的根本。
收藏感言:蒲洁和他的团队继承祖辈传统,把牧民生产生活、民俗民风,草原传统习惯等作为旅游商品经营,将蒙古国的雕花蒙古包和民族手工艺品等蒙元文化与呼伦贝尔草原文化相结合,在草原上建起了蒙古国雕花蒙古包群,成功再现了草原蒙古族王爷府宫殿的形象。在带领牧民乡亲共同致富的同时,不仅保护了家乡草原的生态环境,而且为传承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生态游使人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唤醒人类对遗忘的本源的回忆,最终使人进入到这样一种境界:人类诗意般地生活在地球村内。 (晓铁/藏品)
9 5 月, 2016 in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省名为
“安庆府”与“徽州府”的合称。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东接壤,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拥有淮河文化、徽文化(新安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四大文化圈,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43.6万人,少数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在繁昌县人字洞及和县龙潭洞分别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
安徽有近538万人姓王,2015年姓氏排序前10位的依次是:王、张、李、陈、刘、杨、吴、周、徐、孙。据《安徽省姓氏分布与区域文化研究》报告披露,安徽姓氏分布与区域文化紧密关联,新安江流域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涉及的姓氏主要有26姓,在安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的20大姓“王、张、刘、陈、杨、吴、徐、周、朱、孙、赵、汪、黄、马、程、高、许、郭”中,占有12姓;皖江上游地区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涉及的姓氏主要有20姓,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的20大姓有10姓是相同;皖江中游地区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涉及的姓氏主要有 25姓,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的20大姓有9姓相同;皖江下游地区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涉及的姓氏主要有25姓,与六普统计的20大姓有11个相同;淮河流域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所涉及的主要姓氏达50余姓,几乎涵盖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中的前20位大姓。这些数据说明,淮河流域由于人口多次频繁的大规模迁入与移出,使各姓氏分布十分广泛,新安江流域和皖江流域人口的历史性变动要比淮河流域在规模上小得多,由相对少数的姓氏决定了区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一、部分姓氏来历
最早进入安徽的是有巢氏家族,有巢氏号称大巣氏,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之一。顾名思义,”有巢”就是筑巢为室,安居一处,最早的巢居又称为”树上居”,是位圣人发现在树上建筑房屋,既可挡风遮雨,又能躲避禽兽,于是人们拥立这位圣人为王,号”有巢氏”,后来才延伸到了平地上。有巢氏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标志,因此安徽保留有巢县、巢湖等地名。
远古时期,赢伯益称帝在安徽境内大封子弟于皖伯国,于是有偃姓、宗姓、桐姓、舒姓、巢姓、钟离姓、焦姓、州姓等。
偃姓是黄帝汤轩辕长子汤玄嚣的后裔,汤玄嚣统辖金天氏汤少昊青鸟部,因汤少昊部族以鸟为图腾,所以汤尧赐皋陶为偃姓。偃即燕,因此燕是偃姓的图腾,偃姓是偒人的分支,所以偒人成为安徽最早的姓氏之一。 浏览全文 »
3 5 月, 2016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序号1199 贤:xian 姓氏来源:(1)汉朝建武年间,哀牢王贤栗之后。(2)明末名将袁崇焕,因无罪被杀,家族为免株连迁居湖南,改为贤姓(与袁谐音)。姓氏名人:贤荣刚。六十年代初期,响应国家号召南下在湖北省监利县国营大垸农场开垦荒地。姓氏郡望:武阳郡,今河北大名乡。
序号1200 诗:shi 姓氏来源:(1)春秋时期有诗国,居者以国名为姓。(2)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化改姓诗。姓氏名人:待考。姓氏郡望:合浦郡,今广西合浦乡。
序号1211 嘉:jia 姓氏来源:(1)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嘉父,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2)西汉时期,燕太子丹玄孙姬嘉,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3)宋朝时期,金国女真族特嘉氏,后代以部族名称汉化为姓。姓氏名人:嘉康杰。山西运城夏县胡张乡其毋村人,先后担任中共河东特委组织部长、中共晋豫特委、晋豫边区八路军抗日游击支队第七大队队长等职,1939年11月被国民党暗杀时年49岁。姓氏郡望:晋阳郡,今山西太原市。

序号1212 稽:ji 姓氏来源:(1)夏朝时期,少康封儿子季杼于会稽(今浙江省会稽市),子孙以地名为姓,后一支迁到安徽宿州嵇山落户,改”嵇”为姓。(2)宋公稽之后子孙以祖父名为姓。姓氏名人:稽粥。匈奴著名军臣冒顿之子,汉文帝前一六零年接替父位为军臣,历史评价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姓氏郡望:河南郡,今河南洛阳市。 浏览全文 »
28 4 月, 2016 in
姓氏名片查考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梅葆玖,1934年出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第九个儿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深得其父在艺术上的教诲和指导,18岁与父亲同台演出。启蒙教师是王幼卿,武功教师是陶玉芝,昆曲教师是朱传茗,后师从朱琴心学习花旦,所演梅派传统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享誉海内外。1989年荣获美国纽约林肯美华艺术中心授予的“亚洲杰出艺人奖”、2010年荣获“国际艺术赞助大奖”、2015年荣获第15届华鼎奖终身成就大奖。2016年4月25日逝世,享年82岁。
[相关链接] “梅派”指梅兰芳创立的艺术,是京剧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京剧流派,主要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收藏感言:梅老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在青衣、花衫、刀马旦、昆曲等诸行当均有很高造诣,一生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当今京剧界来说举足轻重,多年来培养了许多艺术传人,为继承和弘扬京剧梅派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梅老的辞世无疑是国粹京剧梅派艺术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晓铁/藏品)
25 4 月, 2016 in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广东,因处在岭南东道和广南东路而得名,简称“粤”,省会广州,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广东56个民族成分齐全,分设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7个民族乡,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壮、瑶、畲、回、满族,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风格独特,通行粤语、客家语和闽语,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改革开放后因人口流动、婚姻、务工经商迁移等原因,暂住广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过200万人,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达97.46%,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
由于中原汉族与岭南土著长期融合,广东汉族族群由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构成,其中较大规模的融合始于“秦始皇三征岭南”,经过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由于历史原因三大民系长期保持各自的生活习俗、文化意识、性格特征和风情魅力,并以各自的优势促进岭南文化的发展。
广东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海外侨胞占中国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广东世居的姓氏(1949年定居在广东各地,并以广东为籍贯)大约有300个左右,
一、广东“三大民系”是汉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广东“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统称广东人,其先世居于黄河流域,西晋末年至唐代后期因战乱大批南下,南宋灭亡后随迁入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本地人。封建社会客家人在聚居地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不受陋习约束,参加劳动生产,勇于进取。近代由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或转徙侨居南洋。 浏览全文 »
22 4 月, 2016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王天亮,1942年11月出生,17岁参加工作,退休前为湖北省武汉东湖梅岭宾馆服务员,每次毛主席到武汉由其负责日常生活物资的采购与供应工作,东湖宾馆梅岭1号被称为“湖北的中南海”。毛主席对武汉情有独钟,在这里迎接了第三个儿子的诞生、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7次在长江搏击浪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毛主席生前喜欢吃武昌鱼,王天亮有幸成为“梅岭送鱼人”。1969年5月毛主席对王天亮风趣地说“我到武汉了,天就亮了”,回想当年的情景王天亮永世难忘。退休后王天亮开始学画,并且专画武昌鱼以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深情和怀念。
[相关链接] 武昌鱼的做法。据当年东湖宾馆主厨杨纯清的助手付家宽透露:给毛主席做武昌鱼时,主席嘱咐“不许蒸大鱼”,说吃不完浪费了,所以通常选一条梁子湖的武昌鱼约1.7斤重,做清蒸全鱼。当时用的佐料不多,先把拍好的姜块和葱结铺在鱼盘里,用两根筷子放在鱼盘两端支撑鱼身,鱼身上再铺姜片和葱段,蒸好后放上烧好的冬菇、火腿,好看又好吃。为提升口感有时还来个创新,蒸之前在鱼身上铺一层猪网油,使鱼肉相融,蒸出来像螃蟹味,味道奇美。
收藏感言:本馆收藏的这枚名片,规格较一般名片大,因为名片背后有故事,所以特点突出。名片主人是毛主席在梅岭一号生活起居的见证人,也是毛主席畅游长江时的协助与陪同者。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到主席逝世,王老专门负责往北京送鱼,这一送就是20年。武汉与北京相距—千多公里,当时的运输条件、保鲜措施都远比现在落后,为让主席能够随时吃到鲜活的武昌鱼,王老请人用钢管焊成骨架,做了—个超大的帆布袋子里面装满水,随火车—次送上千条鱼放养在北京玉泉山。当年负责毛主席安全的汪东兴、张耀祠老人亲切地称赞他是名符其实的“梅岭送鱼人”。(晓铁/藏品)
13 4 月, 2016 in
红色藏品欣赏,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龙敬怡,1986年生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宣恩县侗族乡,现为湖北省云锦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受父亲影响自幼与奇石结缘,2005年在大学读书期间参加了团省委主办的湖北青年创业大讲堂,由此萌发自主创业的志向。2010年创办湖北云锦石文化礼品有限公司,主营家乡的特产侗族富硒茶叶和奇石,2011年被授予“创业之星”、“湖北省十大青年创业人物”等荣誉称号,2014年创办“中国云锦石馆”成为湖北的一张名片。作为大学生创业代表,其多次被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武汉人民广播电台、湖北经视等媒体采访和报道,人称“宝石公主”。
[相关链接] 清江石,产于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为长江的一级支流,流域山明水秀,清江石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常见的有画面石,文字石,造型石,珊瑚化石等,因加工打磨又分为原石和打磨石,根据其观赏性及功能性分为手玩石、摆件和景观石。云锦石,产于湖北恩施自治州,其纹如云似锦、如波似浪、如漪涟云海、似线绸浮雕等,具有出土文物般的神韵,雕刻艺术品的魅力,极具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收藏感言:本馆收藏的这枚清江石名片,在名片收藏中还是第一次遇见,除具备名片要素外,还印制有二维码及邮票,与一般纸质名片相比,属于异型异材,风格独特,个性十足,可谓珍稀、珍奇、珍贵。作为大山的女儿,龙敬怡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范,其精明之处在于借助民族特色将家乡的云锦石及土特产展现给世人,同时还有效地宣传和推广了侗乡民族文化。 (晓铁/藏品)
11 4 月, 2016 in
名人名片收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谱是家族最主要的文献,过去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人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都很在意老祖宗是什么人,怎么传下来的。家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涉及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多学科,它是人们的情感精神寄托,更是历史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中国家谱源远流长,追其端绪,较方志、正史更为久远。当前家谱文化的复兴有利于增强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帮助一个家族慎终追远而又不偏离主线,有利于个人找到归属感。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在它的背后人文教化等诸多价值正日益显现,家谱中的家训、家规,家族中优秀人才的辈出,能起到一定的感召作用。从偏僻乡村到城市,从古老的印刷作坊到现代化的互联网站,都有不同姓氏、不同时代的家谱被分类整理,而今随着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这些问题,希望找到自己的根脉,很多人有了经济实力,开始编修家谱,希望通过家谱记载家族的发展变迁史,记录每个人的生前身后,记载族人的嘉言善行,用以教育和激励后人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后记:自古以来,太平盛世,家兴族旺,就要追根溯源,续修家谱。家谱上面的每一个名字,真实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历经数百年,沧桑几变幻,时代在更新,一本家谱不仅见证了人们耕读传家、生生不息的精神,而且反映了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绽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宝贵遗产。乱世砸锅造枪炮,盛世修谱建史庙,在沉寂了近半个世纪后,重修家谱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因为它是一个家族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 (晓铁/文)
26 3 月, 2016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2016年3月,百家姓收藏馆与武汉黎黄陂文化博物馆结成姊妹馆,双方希望以此为平台,通过借展、巡展等方式,开展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宣传展示、服务社会”为己任,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发展。
[相关链接] 黎黄陂。即黎元洪,祖籍江西,1864年生于湖北黄陂木兰乡东厂畈,历任辛亥首义中央大都督、三任民国副总统与两任大总统,其可圈可点的史实很多,由于当时受制于北洋军阀,曾想有所作为,乃至南下与孙中山的护法相呼应,但毕竟势单力薄,因此不能与进步潮流同行。黎黄陂是武昌首义大都督,晚年致力于实业,1928年病故于天津。1935年民国政府于武昌为其举行国葬,建“黎大总统墓”于卓刀泉,国学大师章太炎撰“大总统黎公碑文”;汉口则有“黎黄陂路”。作为一位军界闻人、政坛巨子,其在大事上并不糊涂,从附和参与武昌起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两件大事上显示了大德大义,因此成为研究辛亥革命史与近代史不可回避的历史人物,在史册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后记:2016年春节前夕,与好友一同前往武汉市黄陂区李集街彭家砦参观“黎黄陂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中不仅见到了黎元洪的手稿、总统证书与铜像等,同时还了解到黎黄陂文化研究成果丰硕:黄陂竖立了全国第一座黎黄陂铜像、冠名了第一个黎黄陂广场与酒店、出版了第一套黎黄陂挂历、将第一个《黎黄陂传奇》楚剧搬上舞台等,使黎黄陂文化成为继盘龙文化、木兰文化与二程(北宋大学问家程颢、程颐兄弟)文化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黄陂作为武汉市的卫星城市,黎黄陂文化博物馆对于弘扬辛亥首义精神,丰富爱国爱乡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与知名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家乡人民对黎黄陂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晓铁/文)
23 3 月, 2016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